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千年北石窟寺“撑伞”迎雨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6 19:39:0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195    评论:0
导读

古丝绸之路上的北石窟寺近日启动防汛工程,通过搭建临时性保护棚、加强监测等方式,应对即将到来的雨季。 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亮介绍,位于石窟南端的防水棚于2021年搭建,棚面为树脂瓦材质,通过近一年的温湿度、渗水率等数据监测

古丝绸之路上的北石窟寺近日启动防汛工程,通过搭建临时性保护棚、加强监测等方式,应对即将到来的雨季。

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亮介绍,位于石窟南端的防水棚于2021年搭建,棚面为树脂瓦材质,通过近一年的温湿度、渗水率等数据监测,防水效果明显。

为防止降水通过崖体裂隙下渗,工作人员在北石窟寺搭建了临时防水棚(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临时防水棚能将雨雪有效排离崖体,防止降水通过崖体裂隙下渗。”李亮说,研究所正在实施“窟门、窟檐和栈道前期勘察”研究项目,临时防水棚的建设可为后期窟檐建设做好技术储备和实验数据收集。

北石窟寺距离甘肃省庆阳市市区25公里,是一个修建在黄砂岩上的石窟群。史料记载,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经多个朝代不断开凿形成一处窟龛密集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8个,石窟造像2000多身,是我国中小石窟群的代表。

这是5月26日拍摄的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石窟岩体裂隙渗水病害是我国石窟主要病害之一。”李亮说,砂岩因具有强透水性、吸水性和难蒸发的特点,极易引发窟体受潮、渗水、泛碱和强度下降等病害,雨雪汇集水成了窟龛及其载体保护最大的威胁。

北石窟寺所在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且近年来降水量逐年增加。李亮介绍,2021年该区域年降水量高达900多毫米,最严重时曾连续降雨近一个月,这对石窟文物保护带来极大挑战。

这是5月26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拍摄的石窟造像。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讲解员白京平介绍,早在石窟建造之初,建造者就考虑到石窟的防水问题,如大部分窟龛都雕刻了弧形窟檐,且窟体内有排水渠。“这说明石窟防水工程历来就有且延续至今。”他说。

如今,文物保护工作者更是借助高科技探测和精准定位手段,探索完善石窟防渗水保护技术方法。目前,窟区共设有包括地基雷达(GBSAR)、气象监测仪、微环境、微变形、微生物和落砂损伤监测等在内的155处监测点。

近年来,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还通过启动系列文物保护项目、数字化项目、考古调查报告项目等,逐步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过渡。

在第165号窟内,来自兰州大学的几位学生正在对窟内造像、石刻、壁画进行测量记录,为该窟体的考古调查报告做现场调查记录。

“石窟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全面和专业,我希望能发挥专业所长,通过数字化管理,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石窟的魅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博士研究生刘丹说。

记者:文静

编辑:初杭、栾若卉

 
关键词: 北石窟寺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8668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