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他们是中国家居行业的领军者,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乐居财经与CEO、CFO、老板们面对面,聆听他们讲述新时代下的新思想、新模式和新战略。本期【见地】嘉宾:TATA木门董事长纵瑞原先生。
撰文丨杨凯越
采访 |陈海保
摄影 | 刘西常
出品 | 乐居财经
去年年底,TATA木门总部的广场上,突然多了一群“人”。
不,那是一群雕塑。绿茵上,1个高耸,18个错落,他们长像一致,昂首挺胸,坚实的肌肉,脖子搭着汗巾,手上拿着木刨子,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这是一群木匠的倔强。”透过茶室的玻璃,纵瑞原看着他们的背影。那是他的一个师弟,为TATA年度活动设计的。疫情之下,这组雕塑传递了TATA的态度,坚定做好木门产品。
放眼整个建材行业,单独做门的,几乎只剩下TATA了。大家追逐向全屋定制延展,因为它的客单价高。
作为TATA的创始人之一,纵瑞原当然很清楚这一点,还有,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但他放弃了这个诱惑,坚持做“1米宽、1万米深”的事儿。
在门的赛道上,TATA要一骑绝尘。
纵瑞原决心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优化区域代理机制,力促代理模式更加扁平化、可控化;他正拥抱数字化,运用数字机械创新产品,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升安装效率和服务质量。
“格力可以做到千亿,木门为什么不可以?”这位47岁的男人,内心充满着那群木匠式的倔强。8月24日访谈那天,他着一件枣红色的T恤,肌肉紧致,要求中高管和他一样——须健身、炼毅力。
“三年内,TATA要破百亿!”纵瑞原给自己和团队立下了这个FLAG。
坚韧的青春
“我们是TATA,我们正年轻。”雕塑的正前方,写着这两行大字。屈指数来,TATA今年22岁,员工平均年龄仅28岁。
在20世纪即将翻篇的年份,有来自安徽萧县的三个年轻人,在北京孕育TATA。此前,他们各有各的活法:纵瑞原是老家的公务员,体面又稳定;吴晨曦在县城里的一家民企上班;季奎刚从北京退伍。
他们仨,纵瑞原是串联人,吴是他的大学同学,季是他的发小。有一天,三人合计,各自借钱凑了12万,开始北漂创业。
“我和晨曦是学室内设计的,刚来的时候先从装修干起。”彼时,北京已有一批颇具知名度的装修先行者,新公司很难突破。他们很快发现,传统现场施工的装修方式效率太低,想尝试做组装型装修,在工厂将家具全部生产好,再到客户家里直接组装。“用现在时髦的说话,叫全屋定制。”
“如果坚持这个设想继续做下来,也可能会很不错。”纵瑞原笑着说。但对于刚起步的创业小公司而言,这个设想太大、太难。他们不断地给业务做减法,最后聚焦在门类。
春雨,推闼而至。“闼(tà)是古语中‘门’的意思。”纵瑞原用一句古语解释了“TATA木门”名字的由来。“现在,这个商标有神秘感、也有国际范儿。”纵瑞原说。
TATA早期聚焦门类不难理解,很多家居企业都是先从单一产品起家,逐渐发展至全品类甚至全屋定制,如博洛尼等。但TATA做门单品,坚持了22年。很多同行曾问纵瑞原,“为什么TATA能拒绝全屋定制的诱惑?”
纵瑞原有自己的坚持和生意逻辑。只要产品足够好,性价比足够高,单品依然能够抢占市场。相反,如果单品都做不好,把全屋定制做好的可能性也不大。尽管面对的现实是,获客成本已提到近千元,但TATA不会轻易多元化。
在纵瑞原看来,目前TATA的渠道还不够多,只有2000多家。当门店达到6000家规模时,当在木门领域遥遥领先时,TATA才可以会考虑往其他领域延展。目前,TATA的销售额约30亿元左右。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5年前,TATA已向窗户延伸,但纵瑞原认为这并不属于跨界,门窗本就是一体。“一开始是客户主动提需求,希望门窗风格保持一致,TATA就一起做了。”TATA调研发现,中国存量房已进入窗户更新、迭代时期,新科技窗户的需求会日益凸显。目前其“锦上宅”窗户品牌作为TATA的一个独立事业部运营。
利“TA”哲学
别人学不到的,还有TATA的“利他性”。
去年,TATA电商业务营收4-5个亿。“我们在线上接的单,直接转接给当地代理,一分不扣。”纵瑞原透露,其实TATA每年电商平台维护费用达4-5千万,订单转接后,这些成本似乎都为代理商做了嫁衣。
TATA为什么这么做?纵瑞原说:“家居建材业地域属性很强,无法区分到底是线上、线下哪种渠道让消费者最终下决定。相反,客户线上下单后,安装、售后等服务只能依靠线下代理门店支持。如果TATA从中扣点,让代理商收入减少,他必然不会全力配合。”正因将线上订单全额让利给代理商,TATA线上、线下双渠道的配合的十分和谐,也助其电商发展领先于同行。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TATA下拨数千万对代理商给予真金白银的补助。“很多企业给的都是拿货折扣,但不度过眼前难关哪还有未来的拿货呢?”纵瑞原直言不讳,“TATA直接按人头算,帮代理商给员工发基本工资,虽然每家店可能就几万元,但这是一种企业担当的表现。”这举动也帮助TATA收获了更多代理商的信赖。
在TATA,还有个文化“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
据悉,TATA的人员结构异常稳定,走过22年,初创人员仅一位离开,普通员工离职率也相对较低。“如今公司的另一位总裁就是从基层做起来的,他自毕业就入职TATA,干了12年了。”纵瑞原称,“在TATA,一个普通员工年薪可能是5万元,但公司每年还会花3、4万送他去学习、提升。”此外,TATA给予年轻人非常宽泛的试错空间,几百万的研发可以失败,可以出错。
或许“利他”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纵瑞原直言:“木门领域是没有太多核心秘密的,模式和产品都易模仿。”正是由于TATA的“利他性”,其员工、代理商、加盟厂商都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才使得轻资产的TATA越走越远,逐渐走向行业龙头。
如今,TATA的3位创始股中,纵瑞原还坚持在一线管理岗位上,更加关注新品的研发和技术升级。“其实竞争的核心还是产品。门类很难拉开差距,好的板材和劣质的板块成本也只差几十元。”纵瑞原透露。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和日本丰田的特聘大师一起,全力研发拥有独家核心技术的新品。“会从工艺到材料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全部原创。”
TATA的新品“极简降噪门”已经投入市场。同时,TATA还在运用AI智能技术,研发全新的生产线,以求进一步降低人工损耗,最大程度提升机械生产效率。“数字化、高科技必然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纵瑞原说。
对于TATA未来战略,纵瑞原想的很清楚也很坚定。“短期内继续深耕木门赛道。从现在到2025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TATA会借助数字化力量,进一步拉开差距,夯实龙头地位。”纵瑞原提出了三年破百亿的目标。
他是一个狠角色。自2011年起,TATA每年办一场发布会,主动向外界交出成绩单。“这是逼着自己自省、成长。”纵瑞原说。广场上的那群木匠,时刻提醒每一个TATA人。
以下为乐居高级副总裁、乐居财经总编辑陈海保与TATA木门董事长纵瑞原先生的对话精选:
乐居财经:门口的那群雕塑,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纵瑞原:我是学设计出身的,这个雕塑是我的学弟特别为TATA2020年度新品发布会制作的,叫“一群木匠的倔强”。近两年行业比较动荡,人心浮动,大家都被全屋定制、整装等概念吸引。TATA则想借此雕塑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TATA将继续专注于木门领域,深耕于此,做大做强,要从行业领先做到遥遥领先、一骑绝尘。我们一群人,一辈子想干一个事。
乐居财经:目前TATA的大B端(地产商)和小B端(整装公司)的业务量占比大概是多少?
纵瑞原:大B段业务是2019年开始,小B端业务也是近两年才开始的,时间较短。目前业务量占比大约是各占10%,加起来不到20%。80%的业务量还是来自于C端。未来针对大B端,会减少排名前30房企的业务量,加大三四线“小而美”房企的业务量。
乐居财经:今年家居企业迎来上市潮,TATA资本结构如何,是否考虑上市?
纵瑞原:目前TATA没有融资也没有战投,短期没有上市的计划。目前TATA的财务非常规范,现金流量很好;其次,TATA一贯是轻资产运营,重手工重人才积淀,资本介入很难根本解决软件储备问题,只提升硬件,反而容易拖累企业。但并不排斥上市,只是TATA目前阶段还不需要引入资本,未来发展到一定规模,会适时考虑。
乐居财经:TATA22年了,目前遇到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纵瑞原:来自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如前两年政策要求大力推进精装房交付,如今已经有不少城市在逐渐叫停了,因为造成了开发商的加价和二次浪费,其次是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升级,如何一直保持现有的活力。
乐居财经:TATA的加盟工厂以及经销商凝聚力很强,原因是什么?
纵瑞原:我认为利他才能利己。加盟TATA的工厂,我们采用和自有厂商一样标准的回收定价,此外,无论淡旺季,我们会优先保证加盟工厂的平稳生产、收购,保证他们不亏。对经销商,在疫情期间,TATA下拨几千万进行真金白银的补助。不同于其他品牌给予拿货折扣的承诺,TATA直接为代理商员工发基本工资,并承诺疫情复工后,样品免费。此外,TATA在疫情期间还向疫苗研发机构等相关部门累计捐款达2000余万元。
乐居财经:您觉得做单品,如何实现真正的创新?
纵瑞原:创新的关键之一是搭建企业创新机制。目前TATA有两个设计部,一个做产品研发设计,一个做店面设计。对于设计员工,TATA每年会在他们每个人身上花费几万元,帮助他们提升和成长。其二是年轻化。目前TATA员工平均年龄28岁,年轻人胆大、敢干,容易碰撞出更多的创新思维。最关键是,我们给予年轻人宽泛的试错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在错误中总结经验,寻求突破。
乐居财经:TATA在新品研发有什么规划和突破?
纵瑞原:我觉得在外观设计上进行改变并不能算创新,目前我们想在材质和工艺上对木门进行突破。比如去年年底发布的新品,我们将门的龙骨由木制改为铝合金材质,使得门更加稳定。这将成为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研发新品的主攻方向。
产品升级后,我们发现传统的生产、安装模式效率太低。为此,我们从日本特聘原丰田汽车专家,来对生产线和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革,将以求进一步降低人工损耗,最大程度提升机械生产效率。目前,新品和新产品线全部为TATA原创。另外,数字化和高科技必然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物业40年
叶明杰 | 刘德明 | 刘培庆 | 张毅 | 何伟 | 吴国卿 | 衡清达 | 李健辉 | 李大龙 | 田明 | 张小军 | 郑炜 | 余绍元 | 明喆罗延微 | 程纯洁 | 朱云飞 | 李旭东
胡葆森 | 钱堃 | 周忻 | 朱旭东 | 潘军 | 冯仑 | 张玉良 | 林少洲 | 毛大庆 | 汤子嘉 | 叶洪孝 | 张春华 | 张剑 | 陈辉 | 倪张根 | 曹舟南 | 田明 | 左晖 |卜立新 | 陈东旭 | 易永康 | 闫亮 | 张家鹏| 吕正韬 | 何静静 | 林中| 罗韶颖
袁春 | 林峰 | 方明富 | 高一轩 | 蒋达强 | 武磊 | 倪建达 | 贺寅宇 | 付景辉 | 戚小明 | 陈东彪 | 张鹏 | 李国富 | 邓智仁 | 凌克 | 廖鲁江 | 李从瑞 | 唐学斌 | 周政 | 王海洋 | 朱荣梅 | 蒋达强 | 周凤学 | 罗剑威 | 张跃前 | 蒋思海 | 罗剑威 | 张鹏 |林峰 | 喻林强 | 罗臻毓 | 丁祖昱 | 冯劲义 | 刘森峰| 吕翼 | 陈璐琳
●对话家居人
方巍 | 张钧 | 吕邵苍 | 朱家桂 | 蔡明 | 屈凡军 | 姚红鹏
●对话党委书记
沈慧芳 | 张胜 | 林谷春 | 林晓彤 | 郭梓宁 | 张勇 | 蒋小忠 | 史旭东 | 王文浩 | 骆祎 | 王红英 | 陈志飞 | 吴雅英 | 朱锦绣 | 叶高旋 | 王彦庆 | 朱宏戈 | 金科丽 | 何剑波 | 沈佳丽 | 姚良柏 | 邓惠民 | 刘喜松 | 陈昆列 | 张智超 |刘洲鸿 |代纪玲
王晓松丨张量丨王思聪丨郑志刚丨许华芳丨曾俊凯丨陈文博丨刘根森陈家荣丨葛一暘丨朱桔榕丨张康黎丨赵伟豪丨郑嘉汶丨欧氏三兄弟丨罗宝瑜丨吴宗权丨陈昱含丨施俊嵘丨黄健慧丨许世坛丨孙喆一丨陈氏兄妹
●对话物业人
陈建军 | 张毅 | 王鸿杰 | 曾师 | 楼俊 | 曹阳 | 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