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南益集团也恰好迎来入南的第40个年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南益集团的优秀党员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南益集团的非公党建探索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党企融合、党建强企,在党组织的助力下,被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誉之为“闽南的第一枝报春花”南益集团逐渐发展成多元化跨区域经营的集团公司,成为泉州民营经济的先行者,对福建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作为全国非公党建的先行者、探索者,南益集团党组织和党员们用丝与线织就了企业的大发展,也将织就“丝路重光”的民族梦想,铮铮誓言吹响了实业兴邦的号角。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香港企业家林树哲决心开拓内地市场。1981年,林树哲带领香港南益实业进入南安投资兴业,在官桥锅犁厂800多平方米的简陋车间里,创办了南益集团国内第一家企业——南丰针织厂,这也是福建省的第一批三资企业。
翻开南丰第一任厂长、老党员陈金煅30多年前的日记,那些改革的阵痛被清楚地记录着,一幕幕仿如昨日。
“我们来的时候路也没有,电长期短缺,电话不通,也没有熟练的工人,更重要的是没有现代化市场经济理念。”陈金煅说,当时工厂里还是沿袭“大锅饭模式”,很多人来上班就是混日子,往往都是人员刚到,不到一会儿就走光了。尽管做了不少批评教育,第二天还是如此,导致产品质量一路下滑。
为了扭转局面,陈金煅一边不断地把情况反馈给香港方面的管理处,一边四处取经。在得到当时南安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南丰开始了大整顿,开除了30多个员工,100多人被严重警告。让陈金煅无奈的是,因这一决定是由他宣布,很多人不服,便去砸他的房子。
改革带来了阵痛,但也让企业开始有序运行和快速发展。1984年,南丰纺织有限公司成立。由于亲身体会到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林树哲主动向当时南安县委提出了成立南丰纺织厂党支部的请求,只有6名党员的南丰党支部,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非公企业党组织。
年轻党员陈金添成了南丰针织厂党支部第一任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陈金添就是解决劳资矛盾。“首先就是工资问题,一说要执行计件工资考核方案,工人意见很大,天天缠着你,不然就是要找你拿补贴。尽管难,但是也要不停地做思想工作。”陈金添说,只有企业发展了,工人才有利益,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他为每个员工匹配了合适岗位,不适宜直接参加生产的就去后勤部门,将计件工资和固定工资相结合,给工人们逐渐适应的时间,实实在在地解决员工的困难。陈金添还四处奔波联系,为工厂打下了一口两百米深的水井,解决了高温作业的员工用水难的问题。
工人们甚是高兴,也表示想通了,对着陈金添说:“你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吧!”
先锋引领 助推创新创效1997年成立南益集团党委,成为全省第一个跨地区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至今,南益集团在南安已建成了6个分厂,这6朵金花都相继成立了党支部,泉州和南安市委组织部通过党建工作直接联系点和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加大了对南益集团党建的支持力度。
作为新近成立的党支部,南益电脑针织支部委员会已发展党员14名。而这些党员不管是在疫情防控,还是工作中,都勇担当、敢作为。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促进公司从生产到生活的良性循环。
2020年初,针对新冠病毒带来的各类难题,党支部以身作则,成立党员服务中心,深入一线,关心工厂开工情况和生产进度、进出口影响,加强对个人卫生防护和信息的宣传,关怀员工的就餐情况,了解口罩等紧缺物资的储备情况,关心隔离员工,积极帮助公司做好疫情防控工厂,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南益电脑针织党支部书记洪和金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有着1100多名员工的南益是南安地区第一批复工企业之一。为了解决口罩问题,可以说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在尽自己所能,发动身边资源。最终,落实到了3.2万个口罩,解决了开工的燃眉之急,保证了公司的稳定运营。
囿于疫情在全球蔓延,主营出口贸易的南益,虽然稳定了内务,但也面临国外订单骤降的情况。为了稳定客源和订单,身为党支部组织委员、业务科科长的黄坚明面对业务人员缩减,个人工作量上升的情况,没有任何怨言,主动加班加点,把因疫情造成的损失补了回来,并实现业绩逆势增长。
大学毕业至今,整整17个年头,黄坚明深受党组织熏陶,不断自我充电,一边工作,一边考取了英语6级、研究生、中级经济师、消防证等。他认为,只有了解各方面知识,让自己更优秀,才能影响身边更多人。
在南益,像黄坚明这样在一个单位不断奋进的人并不在少数,后整车间洗烫主任陈泽欣也是其中之一。
毕业后的陈泽欣,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1年。他不断改进洗烫方式,改善通坯工艺,寻找洗水烘干温度平衡点,为公司节省20%—30%的成本。2016年,因为表现出色,一直渴望入党的陈泽欣梦想成真,成为党支部的一分子。
洪和金说,南益党建氛围特别浓厚,党员们每年不仅可以参加各种党建活动,还可以率先参与评优评先,员工们都以进入党支部为荣。但是南益员工众多,像陈泽欣这样渴望入党的员工特别多,但是每年党支部只有两三个名额,所以只能是优中选优。
穿行在南益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听不见任何话语声,唯有自动化设备的声响频繁敲击着耳膜。看着穿起了几代人青春芳华的织梭,在自动化设备上往返不停,改革潮头风机浪涌,老中青三代党员,肩负起了各自的时代责任。
本报记者 蔡静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