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父亲名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母亲颜氏,出身贫寒。孔子从小跟随母亲生活,家庭贫困,被人瞧不起。
孔子的少年时代,受到周礼及家庭坎坷经历的影响。孔子15岁以后。他一边谋生,一边到处向人求教。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了,他成了孤儿。孔子年轻的时候,非常的渴望自己能够跻身贵族,所以孔子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孔子将主要精力用来读书学习,学习古琴,学武射箭等。孔子如此努力,都是为了他能够进入统治阶级,当官从政。后当官从政无望,改为收徒讲学,开始了教育的生涯。
孔子主张教育不分高低贵贱,最早提出了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他教别人做官的礼仪,引起贵族的注意,鲁国的贵族也拜他为师。
孔子对齐国提出的治国思想只有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成名之后先在齐国做官,后回鲁国做官,并且经历过长达13年的流亡生活。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之间,他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之间,这就是著名的孔子周游列国。六十八岁那年,孔子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及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孔子整理的古籍有《春秋》、《诗经》、《周易》等。
孔子的学生遍布天下,可称为“贤人”的有七十二个。孔子著名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重病,不治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的泗水岸边。他和学生的谈话语录被整理为《论语》一书。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传授他的主张和思想,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也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