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方志四川·民俗」珙县苗族古歌: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宜宾珙县苗族文化特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8 22:56:45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125    评论:0
导读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近日,在珙县“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晚会上,一曲由“古歌+古诗”“苗语+苗舞”创新组合的《朵荡之哟·春夜喜雨》让现场近万名观众在歌情舞意中全面感悟珙县苗族古歌的音韵之美、古典之韵。 苗族古歌,是以苗族关于天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近日,在珙县“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晚会上,一曲由“古歌+古诗”“苗语+苗舞”创新组合的《朵荡之哟·春夜喜雨》让现场近万名观众在歌情舞意中全面感悟珙县苗族古歌的音韵之美、古典之韵。

苗族古歌,是以苗族关于天地、日月的形成和运行,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物种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苗族婚礼、丧仪等为叙述内容的古老歌谣群体,是苗族人民口头创造的创世史诗,被称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民俗、语言和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珙县苗族古歌主要分布在罗渡苗族乡、玉和苗族乡和观斗苗族乡以及洛表镇底洞镇、王家镇、洛亥镇等苗族聚居地,有600余年历史,内容丰富,蕴藏集历史、文学、音乐、民族学、美学等多种元素。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开天辟地歌,亦称“创世史歌”,其内容包括织天织地、铸日铸月、射日射月、黄水朝天、繁衍人类、稻种、火麻种、树种、禽兽种类等;第二类,婚姻礼词,主要叙述苗族婚姻机制的形成,表现苗族人民在说亲、定亲、接亲、送亲、成亲等各种婚姻环节的礼俗;第三类,丧葬歌曲,主要用于治丧、祭祀等场合,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追念,反映苗族人民迁徙、征战的社会历史; 第四类,社会生活歌,包括情歌、反歌、苦歌、踩山歌、打猎歌、儿歌、谜语歌、叙事歌等,反映苗族同胞生产生活内容。

珙县在历史上曾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从元末明初苗族开始迁入,将苗族古歌带到了珙县,祖祖辈辈口传心授,并且长期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文化上彼此影响融合,逐步形成珙县苗族古歌的鲜明特色。一是内容丰富,包括民族创世、迁徙、征战、婚姻、爱情、丧葬、节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苗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二是想象奇特。古歌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幅苗族古代神画故事的瑰丽画卷,表现苗族先民不畏强暴,不怕千辛万苦的创世精神、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三是风格鲜明。珙县苗族语音属川滇黔方言,其古歌以押韵为主,重义和近义的句式占很大比重,一般是上下句相互映衬,成对出现,以不同的词汇和相同的意义叙述同一内容,这是珙县苗族古歌的独特风格。

珙县现有苗族古歌歌手156 人。自2005年以来,苗族古歌的保护工作逐步有序展开,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珙县选送的原生态苗族歌曲《亚罗卡得罗》代表宜宾市参加四川省首届传统民歌大赛获得金奖,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首届传统民歌大赛,获金奖。2018年6月15日,珙县举行了以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为主的苗族古歌邀请赛,来自四川和云南的150名苗族选手展示了各自的风采,让古歌文化资源共享,增进了文化交流与交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中共珙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朋友圈。

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ID:scsdfz。

 
关键词: 苗族古歌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0097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