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 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图为开元寺山门前的紫云屏
传说寺前地方经常有紫色祥云笼罩,凡草不生,于是人们在开元寺山门上大书“紫云”二字。现在大门对面的照墙上石镌的“紫云屏”三字,是明代泉州的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写。因此黄守恭的后裔称为“紫云黄氏”,广泛分布在闽南、台湾和海外,是中国黄氏最大的一支。
泉州大开元寺的全称——敕大开元万寿禅寺
山门内天王殿内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原为朱熹所题,后遗失,由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补题。相传开元寺全盛时,有众数千,海内外硕德高僧,尝云集于此,故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誉。这是上句“古称佛国”之由来。而自宋室南迁,全国政治中心转移,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泉州人才辈出,有宋一代,中进士的就有八百六十二句人,可见人文之盛。这是下“满街圣人”的根据。
开元寺很早前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书石碑
驮碑的赑屃,又称霸下,龙的孩子,据说巨能负重
广阔的拜庭,凡草不生,供人朝拜和活动
拜庭前有很多的鸽子,一点也不怕人
拜庭前有宋代二塔
宋代二塔
大雄宝殿上的剪瓷
大雄宝殿前宽阔月台基座束腰处,环绕着73幅人面狮身石刻浮雕像。人面狮身是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
开元寺的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一方面印证了婆罗门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另方面也说明了古代泉州对不同宗教的包容和见佛就拜的习俗。
诰命夫人所立石柱
大雄宝殿的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但以印度古代神话故事居多。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都和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有关。
柱高2.7米,柱身上、中、下部琢成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含苞欲放的莲花蕊。其余部分为十六角形。覆莲瓣方形底座。柱身正中雕有一条花带。正方形的四个面,各浮雕一个圆盘,每根石柱共有12个圆盘。在十六角形的正中部分,雕有一条花带,紧紧地扣在柱上。
开元寺千年古桑,即为桑莲法界的由来之一
寺内种有樱花数株,春天的时候来,可以看到繁茂的花朵
樱花
大殿瓦当上的鸽子,很自在的感觉
出行回来背着行囊的僧人
万山第一石刻
一对恩爱的老夫妇,牵手在人群中
这个石刻叫放心石
开元寺最有名的就是东西塔,东塔曰镇国塔,西塔曰仁寿塔,两塔遥相呼应。双塔并非建于同时,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1114年),西塔比东塔晚建249年。东西塔都经历了由木塔改为砖塔,由砖塔改为石塔(南宋)的过程。这是西塔仁寿塔
仁寿塔
东西塔上都有很多的佛教石雕,栩栩如生,你们猜这个石雕是啥?哈哈哈哈,大名鼎铭的猴行者,就是悟空啦,别问我为啥他是拿刀不是拿棒子……我也不知道为啥
东塔为镇国塔
镇国塔和仁寿塔的塔身上雕刻着各种浮雕像,每层浮雕人物有十六尊,两塔共一百六十尊,分别雕刻佛像、菩萨、罗汉、护法神将、高僧以及与佛教有关的人物
东西塔上的浮雕
塔下的园子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
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
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
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这只很囧脸
石将军
石将军
撞钟的长木,雕成龙鱼状,因为钟纽上一般是龙九子中的蒲牢,受到巨鲸的攻击就会发出洪亮的声响
弘一法师曾驻锡于开元寺,在此地潜修佛法
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石板路上的象棋盘,走累了蹲下来杀两盘
藏经阁
犭贪兽,据说是一种怪兽,形似麒麟,足踏金银钱包,扔想吞食太阳,正是贪婪无度的表现。据说以前泉州的官员上任,都要来这里接受下教育。这片照壁是后来移到这里的
砖雕的吉祥图,还有一片没拍到,叫做封侯拜相,猴子捅蜂窝,小象拜大象。
我们是一个记录泉州的小团队,如果您觉得我们的付出有意义,欢迎点赞留言,如果有兴趣,您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醉泉州”,关注我们,每周更新泉州的相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