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双塔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是福建第一大寺,规模雄伟,气势恢宏,值得一看的遗迹很多,可虔诚礼佛,又可大开眼界。
1, 双塔
双塔,是开元寺的标志,也是泉州的标志。据说在泉州古城所有的建筑不得高过双塔。
双塔位于开元寺的东西塔院,一名镇国塔,一名仁寿塔,高50米左右,五层八棱。两座塔看似孪生兄弟,但实际上建筑时间并不相同。
镇国塔建于唐朝,本是木塔,但木制容易毁损,后来改成砖制,到了南宋一不做二不休改成石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时期,也是由木改砖,由砖改石。
泉州自古盛产高质量花岗岩, 也不乏能工巧匠,硬是用坚硬的石头仿出了唐朝木塔的风格,榫卯结构、斗拱飞檐,就连牌匾也仿木制,典雅大气。
一见唐风遗韵,二见宋工精湛。
上千年来飓风刮、淫雨侵、六八级地震随便震,这双塔毅然屹立到了今天,成为了中国现存最大的仿木楼阁式石塔。
双塔塔座均为须弥座,各有39副浮雕。不过两座塔的浮雕风格不一样。
仁寿塔浮雕喜庆吉祥。
镇国塔浮雕讲佛教故事,典雅庄重。
每层开四门,门龛两旁有金刚、罗汉、天王、武士等浮雕,线条流畅,生动自然。
2.拜庭
拜庭内古榕遒劲庄严。年纪轻的,两三百年。年纪长的,八百多年。
榕树下排列着唐宋元明古经幢、石塔。
其中有两座宋代的阿育王塔。
3.印度教石刻
大雄宝殿前月台束腰部分镶嵌着73块青石狮身人面浮雕的石刻,这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形象。明代重修开元寺时,从坍塌的印度教寺移用至此。
大雄宝殿后廊檐也有一对印度教风格图案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十六棱辉绿岩石柱,也是明代重修开元寺时从更久远的印度教寺搬到这里的。
印
印度教角力图案
4.桑莲法界
大雄宝殿的匾额为“桑莲法界”,这很特别。
相传这里曾是一位叫做黄守恭的长者的桑园。一天黄守恭长者白日做梦,梦见一僧向他乞地建寺。因为非常爱惜自己的桑园,他难以割爱,于是说:“如树开白莲乃可。”
没想到,三天后满园桑树开出了白莲,于是黄守恭长者毅然献出了桑园。
这也就是“桑莲”的来源。
“桑莲法界”
5. 古桑树
当年桑园还存留下一棵桑树,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古老的桑树。也是开元寺里活着的“镇寺之宝”。
古桑树曾被雷一劈为三,一枝几乎全焦掉了,另一枝落在地上,被人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在石上镌曰“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枝繁叶茂。
6. 白鸽听经
大雄宝殿的屋脊上放置的不是传统的屋脊六兽,而是白鸽。
有意思的是,寺内本来也有鸽子飞来飞去的。
你分得清真假鸽子吗?
7. 飞天斗拱
大雄宝殿内斗拱上雕有24尊“飞天”。
跟敦煌飞天不同,开元寺大雄宝殿的“飞天”长着西方天使的翅膀。其实不是天使的翅膀,而是动物的翅膀,它们的佛教名字是“妙音鸟”。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 图片来自网络
比起图画上的妙音鸟,开元寺大雄宝殿里的妙音鸟不仅立体生动、美观有趣,而且可以分散巨大跨度对梁造成的压力,可谓“既有实力又有颜值。”
24尊“飞天”分为两组,一组是大鹏翅膀,白天“工作”。
一组是蝙蝠翅膀,夜晚“工作”。
南音洞箫
飞天的乐器都非常有泉州特色。泉州南音至今还保留着唐朝的“横弹琵琶”。
南音琵琶
听说在甘露戒坛里还有一组没有翅膀的“飞天乐伎”,但是我们没能进入戒坛,也就无缘得见了。放一张网图: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我却在藏经阁的屋檐下见到了另一组“飞天”,不见资料说起,大概是后人的“发扬光大”。她们手里拿的也是泉州传统南音乐器。
木拍
三弦
琵琶
洞箫
8. 宋代沉船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泉州的繁盛,与它发达的造船工艺密切相关。
1974年泉州湾出土了一艘远洋宋代海船,采用的水密隔舱、多重板构造等技术,代表着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造船技艺。从船上出土的大量香料药物可以判断,这是一艘从东南亚、西亚和南亚等地贸易归来的船。
如今这艘打捞出来的宋代沉船,就陈列在开元寺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不懂技术的我只能一个劲儿的感叹:真大呀~!古人真厉害呀~!
我也第一次知道了,有一种高级帆叫做“篾帆”,由竹篾编织而成的。
篾帆
9.放心石
这个字是不是看起来又熟悉又陌生啊?
据说这叫放心石。把心中的那一点改在下面,寓意是: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本来仁寿塔的四面都有一块这样的放心石 ,但是后来就只剩下这一块了。
10.弘一法师纪念馆+泉州佛教博物馆
我去的时候都没有开,留有念想,再入泉州。
在仁寿塔下,我读了一遍《金刚经》。置身于如此历史悠久、丰富迷人的开元寺,唯能以诵经感念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