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霈
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这也让偏安一隅的鲁西南城市,沐浴到改革的春风。四十载流金岁月,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沧桑巨变,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到如今“十大工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打造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菏泽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的不仅仅是万丈高楼,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盘活乡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农业生态示范园……我市准确把握农村实际,为实现农民钱包鼓起来的朴实愿望,紧扣产业兴旺做文章,曹州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批新农业项目、示范园区,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鲁西南这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犹如繁星,他们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其中,有一个平凡的女人,不甘平庸,带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乘借着改革的东风,创出了一片天地。她叫王银香,在偏僻落后的鲁西南,一提起王银香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户不晓,称她为:“咱鲁西南老百姓致富的带头人和发展前进的领头雁……”这此朴实无华的对王银香评语,不仅道出了老百姓真切的心声及王银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也写出了一个农民带头人的心声,这一刻,这个平凡的名字与乡村振兴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从泥土地里“扒”出最“实用”的道理
对于喝着“归一牛奶”长大的这一代的年轻来人说,“五里墩”是一个熟悉的地方,除了醇香的牛奶,绿色循环的瓜果树林也是儿时经常参观、游学的地方。再次来到五里墩,踏在这片土地上,惊艳于它的变化,成方连片的大棚、果林、农场,在娇艳的阳光下,是绿荫葱葱,隔着枝叶的缝隙瞧去,一片生机盎然。
“谈起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我们60年代的最有感触,从最初的贫穷落后,吃不上饭、用不上电,到现在的越来越富裕,全村生机勃勃、干劲十足,这都是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在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了闻名已久的农民带头人王银香,这位马上60岁、干了3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不仅和蔼可亲,更像是村里的一位朴实的长辈,浓浓的乡音和贴地气的语言,立刻就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很难让人将眼前这位朴素的农民,与业绩彪炳全国、名声赫赫的标兵模范挂钩。
“我幼年还处于人民公社时期,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让我明白农民的辛酸与疾苦,当初‘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对于我们来说,都像是梦想一样,如今日新月异的变化,岂不令人感叹?”谈起自身的经历,王银香十分感慨,“这四十年的变化,就像是爬楼梯一样,生活水平逐年增高,但同时也是困难重重,这一路也是披荆斩棘,仿佛是爬泰山一般。”
这位朴素得像一位邻村大娘一样的董事长,用最地道的曹县话概括了她的经历。自1986年担任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胆改革,艰苦创业,把一个全县出名的贫困村建设成为富甲一方的花园式明星村。她在畜牧科技领域独树一帜,引领风骚,与中科院联合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批自主本土体细胞“克隆牛”,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她用全新的理念构筑现代有机农业框架,创建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打造中国有机闭合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了整个经济链条中无遗弃物,无污染,生态平衡的产业链条。“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科技兴农创业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和“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农村科技大王、省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足以令人侧目。
是什么让一个26岁的女人带着全村脱贫致富呢?又有什么秘方呢?面对记者的疑问,王银香还是那样朴素、实在的回答:“那还有什么秘方?就是先为他人着想,真抓实干呗。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有什么好东西都要先想着大伙。”
采访中,王银香一直反复提及她的家教,感恩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指引她一生的父母,那看似粗糙的话语却蕴含着“先人后己”的大道理,也正是王银香一直坚持着“关心别人,一定要从被人角度出发”的想法,才能一次次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带领全村发展。
把自己都“嫁”给了五里墩
“记得是1986年春天,我从娘家嫁到五里墩还没多久,村里推选村支书,我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读过高中的党员,成了候选人员。”王银香陷入了自己回忆当中。
时间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当时的五里墩还是个穷得出名的地方,土地大面积盐碱化,不收几颗粮,还要靠购粮证过活,这样的烂摊子让不少村支部的老爷们退缩,没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说句不谦虚的话,当时我和我对象在村里都算是‘有脸面’的年轻人,当村支书之前,我对象在城里砖窑干活,我在村头开了一家杂货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村里盖上了青砖绿瓦房,平日里经常帮助同乡,所以有些威望。”回忆自己年轻时的“辉煌”,王银香笑了。
正是有学历、有口碑,王银香成了村支书的不二人选。在那个年代,以相夫教子、顾家务农为己任的农村妇女,又怎会愿意接下这副重担呢?何况还是一个烂摊子。从乡镇到村子,从老党员、老干部,到街坊四邻,众人纷纷相劝,最终,王银香以除了自己之外的22票,全票当选五里墩党支部书记。
当选村支书以后,没有任何欢迎仪式、表态大会,她第一件接手的村财务的两万元赤字。全村吃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当真是担子重,压力大,事事难办,处处棘手,面对贫穷和落后,王银香没有胆怯,更没有后退。当时的她心里想:村里虽然是穷,但现在有了好政策,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带着镇党委的殷切期待,联合十几名党员携手群众往前走,寻找一条新的富民路。
于是,王银香和十几名党员讨论决定:走村办企业,利用荒废的盐碱地搞制砖发展建材业,这也是她带领大伙致富的第一个梦想。为了筹建窑场,她忍痛转让出自己在城里经营多年收入丰厚的烟酒门市部,拿出自己家里多年积蓄作为建厂周转金,并劝在外办窑厂挣大钱的丈夫辞职回村创业,又把丈夫干窑厂购置的40辆地排车、4部柴油机、两部制砖机全部捐献给村里。
机遇属于勤劳的人,看着王银香的付出与成绩,村里人对她越来越信任,16户准备建房和11户准备办喜事的村民把自己的积蓄连同孩子们的压岁钱全部拿了出来。就这样,一点一滴,一笔一笔,汇集10万余元。建窑场的“战斗”打响了,她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没黑没白地干,筑起一座22门无烟囱轮窑。窑场投产后,当年盈利8万元,这是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群众致富取得的第一桶金。建材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全村出现了110多个运输专业户,村民有了挣钱门路,腰包渐渐鼓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使村民走上了小康的第一步,也实现了致富的第一个梦想。
发展畜牧养牛,最初只是为了“牛粪”
因为窑厂有了第一桶金的王银香自然不甘于局限于此,尤其是,在窑厂频繁用土,形成窑坑之后,她开始琢磨新的挣钱思路。
“村里就这么点地方,怎么挣钱呢?无非最大化利用土地。”这位朴实农民用最简单的话说出了农业经营的大道理,于是,王银香开始了立体养殖。水面上养鸭子、水底养鱼,鸭子的粪便还能供养给鱼,一箭双雕啊。
虽然立体养殖给村子带来了不少效益,但是有限的养殖还无法满足村子的发展,尤其是面临天灾人祸,不断有失败和挫折拦路。有一年一场大暴雨将村里建起的鸭舍全部泡塌,5万只绍兴鸭砸死过半;鱼塘水满外溢,50万尾红鲤鱼所剩无几;村建材厂窑体坍塌,400万块砖坯变成一堆烂泥,直接经济损失230余万元。面对重创,她一时感到难于支撑,但看到全村寄托于她的眼神,很快她又从坚强起来,带领村民掀起了“二次创业”的运动,向高产高效农业进军,最大化的向土地要效益。
“这时候,我已经认准了一个道理,只要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土坷垃就会变成金疙瘩。所以,我们就开始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之路。”王银香说。
1990年,王银香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在本村及邻村流转土地,到1995年已经达到3000亩,在此基础上,她创建了企业组织,对全村的土地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为了治碱、抗旱、防涝,她带领全村群众义务出工3000多个,清空河沟3条,建桥涵15座,新打机井24眼,清洗旧井18眼,建机井房32间,实现了井灌、河灌双配套。1997年又投资200万元打530米深水井1眼,并在果园内全部配备了以色列滴灌设备,彻底结束了表层地下水不能浇地、农业产量低的历史。
“我们不断在改良技术,提高农业种植的技术含量,也正是有这一次偶然,才有了以后的归一牛奶。”王银香笑着说。原来,为了培育更好的果树,她邀请了高校的教授前来指导,教授发现五里墩的盐碱地不利于果树生长,提出改良土地的建议。
麦秸、棉饼、豆饼,为了改良土壤,王银香开始往地下埋这些农作物秸秆,可是发现投入成本高,为了节省成本,加上“立体农业”、“一箭双雕”的先进想法,她便考虑买了上百头牛,技能靠粪便改良土壤,又能靠牛肉再多一项收入。
“什么叫无巧不成书呢?曹县是养牛大县,当时国家有一个‘应用胚胎生物技术建立良种肉牛繁殖和生产体系’研究的项目,要在曹县挑选基地,我们就被选中了,于是畜牧养牛成了我们的一项重点产业。”王银香笑着说。
后来,国家不断有项目落户到五里墩,从肉牛到奶牛,五里墩的牛和青草一样越来越茂盛、浓密,牛多了可以卖肉、还可以卖奶,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儿时的课本里有了“克隆牛”,儿时的餐桌了多了“归一牛奶”。
农民董事长的“经验之谈”:畜牧业是循环农业的关键
五里墩的牛“火”了,不仅带动村民致富,还直接拉动了种植业的发展,曹县的倪集、魏湾、邵庄等10余乡镇的农户种植40000亩优质有机牧草和玉米秸杆到银香伟业集团销售,并且都是按“订单农业”的方式种植,按政策保护价收购,仅秸秆一项,就使当地农民亩增收480元。公司还为当地农民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仅3000多名送奶员。
不仅如此,王银香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他们已掌握的高科技畜牧业熟练技术与鲁西黄牛的资源优势,借腹生子,扩繁高产奶牛,租用倪集乡的上千亩土地,建立了中国首家最大的存栏6000头的高产奶牛繁殖基地。采取“公司+养殖小区+基地”的模式,并且都是按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八统一”、“五配套”、“四保证”运作的。现在扩繁高产奶牛5000多头,上海、北京、江西的农户亦加盟了倪集工程的发展。
“建设这样的致富三农的模式工程,同时引入银行按揭方式,为农户提供购牛担保,免费为饲养户提供牛舍、青贮窑、饲料间等设施,吸引更多的农户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入驻银香伟业的发展。”谈到科技兴农和商业模式,王银香似乎不再是一位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切换到久经商场的公司董事长角色,“立体农业能使一亩地实现三亩地的产值,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兴农的最好的方法。为此,科技畜牧业是循环农业的关键,能拉长产业链。”
为了尽可能的将产业链拉长,带动更多的农民或缺更多的收益。王银香创造性的实施了“公司建区+客户种养+五四服务+AB管理”的新模式,引入银行按揭方式,为农民提供购牛担保,免费为饲养户提供牛舍、青贮窑、饮料间等设施,吸引农户加盟银香伟业,共创高产奶牛和奶源基地。有了这种“良方妙计,王银香不仅使加盟养殖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当地相关产业和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仅每年的“青贮”一项就使农户每亩增收300余元。特别突出的是将鲁西南地区农户的二元种植结构改变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求贤若渴:“村支书”到大学请教授
懂得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王银香自然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科技是先进生产力,但总归是由人来实现”,这句话常被她挂在嘴边,人才引进、留下,成为她最关注的事。
“当初我们村刚开始种果树的时候,我就琢磨着到一些高校请教授来指导。但是,我一个农村妇女,和教授没啥交集,也没交情,不认识,也请不来啊,在很多高校,我就采取堵门、蹲点的办法,死等。”王银香笑着说,“因此也闹了不少笑话,有的人给我说,人家请教授的一般都是市委书记、市长,最差也是县长,你一个村支书也来请?但是我就不信邪。”
王银香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她义务给教授们提供科研教学基地,还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不少教授,于是,王银香让村民们跟着教授,当教授们在果园里给学生上课指导时,村民们旁听,才掌握了技术。
不仅如此,为了引进优秀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王银香还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多次跑省城,进北京,奔上海,走西安,闯深圳。为请专家,落项目,她跑了多少科研单位,去了多少农业大中专院校,登门拜访了多少农业专家、教授,吃过多少“闭门羹”,受了多少窝囊气,她说不清,但有一条,为了村的发展,再苦再累,她全认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她带领全村共投资500多万元,引进新技术10多项,购买国家专利4项,其中两项被列为“火炬”、“星火”计划,并先后与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王银香不忘培养和储备人才。早在90年代,银香伟业集团就出资建设学校,让村里的孩子免费接受教育,王银香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现状,只有科技才能发展农业。自2000年以来,五里墩村走出了100多名大学生,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进入银香伟业集团工作。王银香说,这些孩子考上大学,比她自己的孩子考上都要高兴。为了让村民重视教育,他们又出台教育鼓励政策,村民子女考上研究生奖励5万,考上博士生奖励10万,形成了全村重视教育的热潮。
“要真正把农业做起来,需要更多的人才。”王银香坦言自己的力量还是太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会不遗余力始终建议政府在农业方面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形成多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把科技用到农业生产当中,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对话总书记:决心打造鲁西南乡村振兴的样板
“其实,我之前对‘乡村振兴’这个词一知半解,不太明白,我们一开始是为了脱贫、吃饱饭,后来是致富、过好日子,现在是发现循环农业、重视教育、改变落后乡村面貌,其实,每一步都是乡村振兴的必备过程。”王银香说。
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小组会议上,王银香有机会与总书记对话,汇报了自己在乡村发展中的工作进展,并针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得到总书记的认可,这更鼓舞了她打造鲁西南乡村振兴样板的信心。
“我在农村工作了30多年,对于乡村的发展特别上心。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政府工作报告又对乡村振兴作出具体安排,让我感到十分振奋,能与总书记对话,谈一谈我们农民、农村,我更是备受鼓舞。”王银香说。
王银香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她认为,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应当积极发展富民产业。以当前的五里墩为例,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将种植的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供给牧场,牧场的畜禽粪便被加工成有机肥料回到土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地两万余亩、奶牛两万余头的有机循环产业链,每年可以实现税收1300多万元。
不仅如此,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王银香又又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批智能化大棚,全部采用有机方式种植,并且创建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在京东开办了生鲜旗舰店,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生态的现代农业。靠着产业发展,五里墩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50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走上了致富道路。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文章,也是我们农民、农村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未来,我要进一步完善循环农业的体系模式,进一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把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把链条拉长,把产业做大,使更多的农民,更多的农村都按这个路子,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全面奔向小康。”王银香说,“有了产业振兴的基础,才能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下一步,我们在聚焦产业振兴之时,同时发力,开启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