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至元先生(1910年-1962年),原名周式址,又名周式坤,自号伴鹤头陀,又号懒云,山东即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历史学家。是即墨周氏明代国子监祭酒周如砥的十八世孙。
周至元
即墨周家是书香望族,家中历代先祖均博学多才,特别是明代国子监祭酒周如砥,被称为"文章名天下"。作为周氏后人,周至元受到先辈的影响甚深,自幼便勤奋好学,特别喜好读书,嗜书成癖。
他在《自述》中写道,"总角年华渐喜书,苦攻坟典事三余。痴情更较蠹鱼甚,灯火常亲子夜初。"总角(少儿男未冠、少女未笄时的孩童发型)孩提时代,周至元就痴迷读书,经常伴着烛火读书到半夜。
十余年的读书积累,给他后来的诸多成就打下坚实基础。周至元是中医世家,曾祖父开办"符相堂"医馆,周至元秉承家风,特别喜读中医典籍,擅长妇科并自修成医。
周至元崂山志
周至元一生酷爱祖国山水,曾经作诗,自称"债多诗酒偿犹易,癖有烟霞医却难。"描绘了自己痴迷山水的情结。作为即墨人,他尤其喜爱家乡的名山——崂山,自少年时期,就开始屡攀崂山诸地,每次游览考察时,他都要把途中的见闻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字,并与前人所写的崂山纪略相互对比印证。日积月累,他在1934年,二十四岁时,即整理出版了关于崂山的专著《崂山小乘》和《游崂指南》。
此前,只有即墨名人黄宗昌和儿子黄坦合编一本《崂山志》,有鉴于前崂山志的简略和存在的问题,他立志查漏补缺、纠正谬误,编写一部更加完备、精准、可信的新版《崂山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昭山之灵而发国之光,补前志之缺略"。
为此,周至元先生不再完全依靠前人的成果,开始有目的的游走崂山,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他深入崂山数十次,用他自己的话说,"年必数游之,遂则攀危岩,历邃谷,穿幽洞,往往旬月流连而忘返"。每一处景观,石、泉、峰、林、洞、溪、瀑,以及先人的遗迹、题刻、寺庙等等都一一访查,每次进山十余日甚至逾月,踏遍了崂山的山山水水,据家人回忆,周至元先生"每次游归,尽是衣襟残损,肌肤遍伤"。对收集整理的信息,全部细致考察,多方考证,力求写入志书的信息准确无误,他获取的历史信息和崂山典故,往往比当地的土著居民和寺院道观的修士更多。即墨早期的同盟会员、《即墨公报》发起人王仁山先生,在《周至元传》中称赞"(周至元)为文奇肆雄健,令即邑诸公皆叹服焉。 "
黄公渚先生与崂山志
二战爆发后,1938年1月10日,日军从崂山的山东头登陆青岛,一路烧杀抢掠,杀害无数中国同胞。侵占胶东半岛后,残酷镇压当地居民,崂山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中。周至元家的医馆祖业难以为继,不得已只好开设中医门诊维持家计,崂山考察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至1940年春天,周至元利用行医闲暇,开始编辑整理历年崂山考察笔记和资料。自1940年3月至次年春节,历时十一个月,三易其稿,终于编写完成了《崂山志》的初稿,计八卷三十万字。可惜,在那个动荡的战乱年代,生存自顾尚且不暇,书籍印刷出版更是不可能。
建国以后,社会安定,百业兴旺。周至元在即墨行医之余,继续修改自己崂山志草稿。1952年,周至元搬到青岛,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当时国立山东大学任教的黄公渚教授对崂山颇有研究,并有大量关于崂山的诗词歌赋著作,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崂山志书稿登门求教。
黄公渚看了书稿非常高兴,希望周至元把崂山志"付诸剞劂以飨海内",并力荐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却认为这本志稿"帙卷浩繁",不方便马上编辑出版,让周至元考虑将它编为一本小册,改成介绍崂山的导游说明。周至元立即答应,如约改编后,由崂山志修编的《崂山名胜介绍》顺利出版,发行达万余册。
1960年,周至元受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之邀,聘为兼职研究员,由青岛去济南参加编写省志。他的《崂山志》文稿得到了省史志办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但去济南不久,周至元不慎手臂骨折,他在医院养病期间,继续书稿的修订,当时三年灾害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差,营养跟不上,周至元积劳成疾,病情加重,竟至不起。
自知时日无多,周至元嘱托儿女,"此志为二崂文献所系,……希汝善藏以待焉。"并专门写信给省历史研究所、山东大学黄公渚教授、青岛市博物馆以及自己的子女,为自己的稿件寻找一个妥善的归宿,留待识珠之人,能够流传于世。1962年,周至元怀着深深的遗憾,病逝于济南历下白马山,享年五十二岁。
周至元一家
周至元逝世后,他的儿女将书稿带回青岛保存。两年后的1964年,山东大学黄公渚教授在济南投缳自尽,黄氏家中"潜志堂"藏书巨富,不乏古籍善本,全部被弃诸马路,点火焚烧,据说三日夜不熄,路面亦烤至焦溶。
庆幸之余,周至元的儿女们更加谨慎,千方百计,采用"掉包"的方法冒险收藏,才保护了书稿的安全。
盛世修志,经过周至元先生儿女们的多方奔走争取,终于在1993年,父亲去世的三十一年后,《崂山志》由齐鲁书社付梓出版,初版印制五百册发行,广受社会欢迎,甚至多有登门索书者,后周家克服微薄收入,想办法自筹资金,对《崂山志》进行了再版。
周至元著作
周至元先生一生,考证崂山当地史料无数,除了著作《崂山志》,还有《清初即墨黄培文字狱》、《于七抗清史略》、《郑康成生平简介》、《辛亥革命即墨光复始末》等珍贵史料,并有小说《杜鹃魂》和诗集《懒云诗存》传世。
中国的文人,有寄情山水的传统,像周至元先生这样,把记录家乡山水作为毕生的事业,呕心沥血著成志书,坚毅的品质令人钦佩。只是,周先生可能也不曾想到,一本崂山志书,从第一个字落笔到最终付梓,会经历如许的曲折坎坷吧。
(来自“石头大狮的胶澳轶闻録”——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