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药疗君 编丨丹丹药师
每次去医院看病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来,先去验个血吧”可是如此复杂的化验单只有医生看的明白,我们能看懂的只有上上下下的箭头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一下常用的几个血常规检查代表之一的红细胞。
1、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经常被我们称为“血色素”,血红蛋白在体内主要是起到一个运输的作用,血红蛋白会和血液中的氧气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当血液流经到各个毛细血管的时候,他俩就分家了,一个给身体的细胞供氧,一个带上体内的二氧化碳称为还原血红蛋白。
正常值: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
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减少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另一种情况就是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是占血液的1/2所以血液呈红色粘稠的混悬液。红细胞在骨髓内生成,释放到血液后的寿命大概在120天左右,衰老后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变成铁,球蛋白和胆色素。反正是“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正常值: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见于白血病等病: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Ps:小编总结的只是这些结果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症状引起的,但是准确的诊断还是需要医生更多检查后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