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里退思园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打卡地。退思园边上的那片南北向的广场现在叫做退思广场,这广场原来是湖荡,荡口有一条河浜与外面市河相连,连接处就是现在林家铺子的位置叫做羊角湾。为什么叫做羊角湾?当然这是上世纪的事了,甚至还要早。
同里退思园
退思广场
同里早时是以埭、圩、湾(埭指高挡水的土堤,圩指水中围起一块地,湾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来命名的。地名的叫法,往往反映出这座古镇的特殊历史和水的演变。
早期同里镇全图中羊角湾所在地
记得外婆家曾住过荷花荡附近,母亲到苏州工作定居以后,时常怀念这处对她来说几乎等于故乡的羊角湾。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时刻闪现在老人家的念想当中。“老底子格个辰光……”只要话匣子一打开,母亲就会用同里人的苏州话,如数家珍地谈论起来。比如,我家住过不知多少时候的荷花荡。因此,每有机会到同里,路过原来熟悉的弄堂、学校、店铺、戏院、饮食店与大小摊点等,总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特殊情感。现在,一入同里古镇石牌楼,即便本地人,谁又能详尽描述同里镇的过往旧事呢。
同里古镇
当年,住在荷花荡忏堂浜。最早,同里不仅外面有湖泊,镇内也有湖,湖内有河,景中有景。荷花荡并非现在退思广场这贯穿镇中心东西通衢大道的样子,而是一处荡浜相连的天然湖荡,形似一只空中飞鸟,其头部迤逶南向的出口,是羊角湾,从那里汇入市河。据母亲说,这个羊角湾后来被填平以后,变成了广场一部分。每当讲起这个羊角湾的事情,母亲脸上便有老年人那种抚今追昔、沧海桑田的感叹。说罢了河,说罢了船,母亲肯定要说,现在同里人,还有多少人知道,这曾经叫过“羊角湾”的旧名字呢。
羊角湾平面图
后来,查阅了清朝嘉庆《同里志》,果然证实了母亲的说法。在“乡都”卷中有“今二十七都:士里、宁家地、宁昌言宅,荷花荡、闵家汇、竹行头、羊角湾”的记载。清代中期,这里已是店铺林立,富庶繁荣;荷花荡涟漪清影,浮萍鱼戏,为闹市与幽静相融之处。但到了民国晚期,因年深日久,管理不善变得污物沉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荷花荡变成了一潭死水,遂整个荷花荡羊角湾被整平,浜口悠久的里仁桥被拆除,改建成广场,2000年旅游大开发被改造成为退思广场至今,是游人和居民不可或缺的活动中心。
退思广场戏台
既叫这名字,那是否与羊角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为造桥方便,打造成圆弧型堤岸,酷似一只羊的角,当地人俗称羊角湾。这并非我望文生义的判断而是与母亲的讲述不谋而合的。据母亲说,羊角湾是扇形河岸,其内岸可通东面的上下二街新填地、西面的里仁桥竹行埭、南面的河埠头和北面的臭弄,是五龙汇聚的风水宝地。熟悉陈从周《品园》的朋友,肯定能想起书中出现“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过去退思园边就有清流,现在填掉了。我多么希望能恢复原状……”有关水的描述。试想,在空中鸟瞰那时的羊角湾,流一泓碧水,弧上的店铺错落有致,前河舟楫穿梭,后湖碧波荡漾,那该是一幅怎样的同里版清明上河图呢?
羊角湾鸟瞰图
羊角湾,打破了江南集镇那种“一条河道两面街,后为住宅前开店”的传统格局。因水成街,因水成市,水与街、弄、桥、屋融合在一起,形成古镇特有的扇形布局。
水乡同里
弹丸之地的内弧扇环上,挤着六家商铺店,像是挤着小小的六瓣蒜,分别是杂货店、水果店、生面铺、旅馆、绸布店和药店。别看店都不大,生意却家家兴旺。最小的那爿杂货店,占据羊角湾口,小人书、洋片、弹子、放大镜等儿童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特别喜欢光顾。水果店掌柜是朱鹤祥,自产自销,到夏天时西瓜生意特好。人和堂药店清代就开在那里,江南著名画家金心兰也曾居住过。大成布店由曹家经营,其女儿曹丛惠和我母亲是丽则女学同学,1949年他们一家去了台湾。最大的是东新旅馆,蓝紫色玻璃窗楼房,在同里是挺耀眼的,却有一段不堪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曾经一度为日本侵略者小分队驻地,每到傍晚,慰安妇进进出出,门口戒备森严,里边燃着熊熊的木柴烤火,过往行人都避走另一条平行的下街。弧形店面的“五洋”杂货设在扇柄上。据说,自经营洋油、洋烟、洋烛、洋皂、洋火起,同里人的生活就在悄然中发生了变化。
丽则女校( 潘福官摄)
羊角湾能够成为同里镇的中心,浜口的里仁桥功不可没。大约与新填地同时出现的里仁桥,最早同毗邻跨越市河的泰来桥一样,也是拱形式台阶桥,后来民国时,随着商业繁忙,才改建成圆弧平桥。据民国19年(1930)《同里导报》元旦特刊载:“本镇里仁桥年久失修,且有高耸,阻碍交通……拟改造平桥,以便行人……”遂将所拆之石构件,运至镇西的水竹墅桥边,改造南板桥之用。里仁桥得到改善,除周围商铺聚集外,“桥市”功能很有特色,桥面上设摊、肩排、提篮等兜售层出不穷,每到早晨或傍晚里人摩肩接踵。
泰来桥
里仁桥的西堍,有条伍家弄可通荷花荡,也就是羊角湾的外弧。弄口有顺昌蜡烛店和太湖园饭店,隔壁还有一家照相馆。对面就是张家鱼行,做批零兼营。鱼行在市河里,用毛竹搭一个脚手架,竹架上吊着几只沉入水中的大竹篓,养着各种活鱼。
同里竹行埭
人和堂药店旁的臭弄也可进入荷花荡。经过陈家老宅、荷花荡任家花园(退思园)、修竹一林、乡公所、社教民众堂、嘉荫堂……通过忏堂浜然后又回到了伍家弄。当荷花盛开时,满湖锦云烂漫。伍家弄里有一株银杏树,是重建泰来桥的祖辈所栽,已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树高20米,胸径1.1米。树上挂有一只钟,镇上每逢重大活动或事件(集会、火灾、防盗等),都会敲响,以集合镇上的居民。夏天一片葱绿,秋天金黄可掬,等到白果落地时,又是小孩的乐园。
嘉荫堂
荷花盛开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曾在同里度暑假,仍可以看出当年水的影子,当时羊角湾阔达的河埠头还在,我在其上玩耍不慎落过水,多亏邻人及时把我救起。
同里的早晨(汪浩摄)
流年碎影荡漾心头,都是生命中不能忘却之忆。羊角湾随荷花荡消失而消失,距今将近七十年了,虽非我曾居之地,却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之空间。
本文作者:沈东曦
责任编辑:王秋蕾、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沈东曦、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