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七站
同里镇
同里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宋代建镇,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隋朝时古镇原名“富土”。因炀帝荒淫无度,无心治国,致使国库空虚。又赶上一年天降大灾,只好降旨责令“江南富土之地,每户加交皇粮三斗”。“富土镇”本就少有收成,却因镇名中有“富土”二字而树大招风、惹祸上身。这时,镇上的金秀才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新名字“同里”隐去原名的“高调”,让当地百姓免去了一场大麻烦。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退思园的主人名叫任兰生,清光绪年间官至凤颖六泗兵备道。《记住乡愁》第三季《同里镇——明取舍 知进退》中就曾讲述过任兰生和退思园的故事……
任兰生在主政安徽时勤政有为,颇受当地百姓爱戴。然而,正当他仕途一帆风顺之际,政敌一纸告发,让任兰生背上了贪污受贿的罪名。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要对任兰生当面兴师问罪。是替自己洗罪,辩驳开脱,还是忍辱负重,沉默应对,在关乎个人生死的抉择面前,任兰生举棋不定。此时,官场好友左宗棠、彭玉麟为任兰生出了一个主意,叫任兰生只讲八个字,“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任兰生觉得好友的话确实有理,过多辩驳只会激怒慈禧,或许顷刻间就丢了性命。而一味的沉默也可能被当成是对罪名的默认。想通后的任兰生面对慈禧的责骂,只用“是”来回应,看着任兰生的态度,慈禧心头的怒火慢慢平息,最后问任兰生,你觉得该怎么办?任兰生回答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短短八个字让任兰生的性命得以保全。
削职为民后,任兰生回到家乡便开始修建“退思园”,表明自己反思省己的决心。
令人意外的是,“退思园”刚刚落成一年,弹劾任兰生的多项罪名就被查出确实是有人诬告,于是他官复原职。之后,任兰生奔走在黄河沿线抗洪保民,逝于一次意外。岁月流逝,“退思园”却把同里人“进”的信念和“退”的情怀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三桥指的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吉利桥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写有:“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写有:“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桥上有桥联一副:“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决心。
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初年,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嘉荫堂的正门采用石库门式的墙门,其墙面所用原料比较细腻又用经过水磨加工的细清水砖砌成,并加以灰浆勾维,使墙面更显得整洁光亮。
嘉荫堂的主建筑俗称“纱帽厅”,系仿明结构,整座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厅内到处刻着图案,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同里湿地公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距离同里镇8.3公里,距苏州市中心27公里。北邻苏州工业园区,东近周庄,西连同里古镇,交通十分便利。公园湿地资源丰富,北有澄湖、南有白蚬湖、西有季家荡,三面环水;内部水系发达、河道纵横。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苏州及周边地区重要的鸟类繁殖、栖息地。
《记住乡愁》第三季《同里镇——明取舍 知进退》中曾为大家讲述过一个老人忍着病痛编修镇志的故事……
今年73岁的计东生,12年前从镇政府退休后,就主动承担起镇志的编修工作。要完成一部镇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时距离同里上一次修撰镇志已经间隔了196年。当修志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计东生被查出患上了结肠癌。是放下修志工作疗养身心,还是坚持工作,完成使命?
在那时的计东生看来,进与退关乎他人生的取舍与意义。倔强的老人在手术后的第二周就再度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家人医生的规劝都没有影响到老人的决定。出院后,计东生回到了十平方米不到的办公室里,继续着他的工作。对于70多岁的老人来说,他要战胜的,除了身体上的伤痛,还有时代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包括陌生的办公技能。为此,老人还自学了电脑手写输入。当时曾有不少人劝计东生要“知难而退”、“退而求全”。但在老人的心中,对于“进退”的抉择却另有一杆标尺——修镇志是一个大义,是个责任,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2007年,一部凝聚了老人家全部心血的《同里镇志》出版。因为内容详实,记录准确,《同里镇志》受到同行好评,被不少乡镇拿去学习借鉴。更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心态的平和,老人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
走三桥不仅是同里的一个古老风俗,更是一场喜庆而神圣的仪式。如同三座石桥的名字,“太平”、“长庆”、“吉利”,古镇人家把美好的祝愿都蕴藏在其中。千百年来,镇上居民结婚,娶亲队伍都要抬着花轿走三桥;老人过66岁生日,当天午餐后要走三桥;婴儿满月也要由其母亲抱在怀里走三桥。走时,一般是遵循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的先后顺序,绕行一周,不走回头路。在婚俗上,新郞背着新娘过第一座桥,然后抱着新娘过第二座桥,最后牵着新娘的手过第三座桥。镇上的人们不仅恪守着祖先的传统,也祈盼着人生的幸福和美满。
袜底酥形如袜底,一层层油酥薄如蝉翼,咬起来清香松脆,吃到嘴里甜中带咸,在江南一带一直是人们争相品尝的传统茶点。 袜底酥受人欢迎之处还在于精选配料,做工讲究。用油酥和面时要反复揉和五六次到完全均匀为止,这样烘烤出来的酥饼才能一层层薄得透明,吃起来松脆爽口。馅芯制作精细考究,原料配比严格,如做椒盐酥所用的盐,要在镬子里煨熟,擀面仗擀细,小葱要捣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馅。
麦芽塌饼是苏州同里古镇上一种传统的苏式茶点。晨起时,同里人喜欢用麦芽塌饼做早点,在田里忙得腹中空空时,麦芽塌饼又成了人们垫饥的好干粮,而摆起场面吃“阿婆茶”时,自然也少不了这种应时美味的麦芽塌饼。
麦芽塌饼的主要原料是佛耳草和麦芽,有开胃、消食的作用。麦芽塌饼制作的工序相当繁复。要先用大麦浸水发芽,晒干磨成粉待用。在村间田埂上采摘佛耳草,洗净晒干。然后在米粉中掺入适量的麦芽粉,和以煮熟剁烂的佛耳草,加适量的水和成面团,包馅成饼。
馅料有赤豆沙和黄豆沙两种,加上用糖制的猪板油丁和核桃肉。在饼的外层撒上芝麻,用猛火蒸煮。蒸熟待饼凉后,在平底锅上油煎,煎至撒芝麻的一面略呈金黄色,用刷子涂上用麦芽做的糖水,这时,清香扑鼻、细腻甜糯的麦芽塌饼便做好了。
桔红糕是苏式糕点当中一种传统的冬令食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过去同里人专门用桔红糕来招待新客人或是上门女婿。桔红糕颗粒均匀,口感细润,吃在嘴里有一种甜软柔糯的感觉,吃完后嘴里更会留下一股淡淡的玫瑰花和桔子的香味。
同里镇有很多特色民宿,游人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任意一家,环境舒适,周边还有诸多美食,晚上不仅可以欣赏到绝美的风光还可以品尝美味。
编辑 | 刘晨 王昕彤 樊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