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张爱玲:嫁给自由的女作家(张爱玲与其他女性作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21 22:56:2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101    评论:0
导读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作者 | 知秋一叶 01 逃离上海 那天,张爱玲穿着一件素净的花布旗袍,到上海派出所办护照:警察一听说要去香港,立刻沉下脸来,仿佛案情严重,就待调查定罪了。幸而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作者 | 知秋一叶

01 逃离上海

那天,张爱玲穿着一件素净的花布旗袍,到上海派出所办护照:警察一听说要去香港,立刻沉下脸来,仿佛案情严重,就待调查定罪了。幸而调查得不很彻底,没知道我写作为生,不然也许没这么容易放行。一旦批准出境,马上和颜悦色起来,因为已经是外人了,地位仅次于国际友人。

申请被批准后,张爱玲提着简单的行装离开了上海,连小说手稿都没敢带。担心夜长梦多,张爱玲只告诉了朝夕相处的姑姑。

临走前,她预感未来难测,为避免连累姑姑,她与姑姑相约:以后隔绝往来,不打电话、不通信。姑姑把珍藏的家族照相簿交给她保存,二人就从此诀别,再无相见。

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乘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乘火车到深圳出境。

过海关检查时,张爱玲忐忑不安,紧张至极,生怕被扣下。通行证上,她用了化名,海关检查人员也许是她的读者,记得她照片的模样,仔细地看了看她,问:“你就是写小说的张爱玲?”她一惊,不知如何回答,含含糊糊地咕哝一声“是”。

那边香港的检查站也一样的简陋,香港警察把入境者们的证件收去查验,拖了很长时间。一个解放军士兵在关口站岗,穿着皱巴巴的军装,一副朴实相,看样子是从北方来的农村小伙儿。

他看人们晒得可怜,便忍不住说:“这些人!大热天把你们搁在这儿,不如到背阳处去站着吧。”他挥手示意人群可以到树荫下去,但是大家只是客气、讨好地笑笑,却没有一个人肯动地方。人们紧紧地贴着栅栏,生怕一离开队伍就会过不了关。

在《浮花浪蕊》里,张爱玲也写了在罗湖桥过关:桥堍有一群挑夫守候着。过了桥就是出境了,但是那脚夫显然还认为不够安全,忽然撒腿飞奔起来,倒吓了她一大跳,以为碰上了路劫,也只好跟着跑,紧追不舍。

挑夫,是个小老头子,竟一手提着两只箱子,一手携着扁担,狂奔穿过一大片野地,半秃的绿茵起伏,露出香港的乾红土来,一直跑到小坡上两棵大树下,方放下箱子坐在地下歇脚,笑道:“好了!这不要紧了。”

她终于通过罗湖桥,到达了香港。

02 女作家问世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的贵族府邸。

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藕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重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是新式女性。

张爱玲从小爱好写作,经常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

1939年,她考取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准备前往留学,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持伦敦大学成绩单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

不久后,她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这个时候她只有19岁。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在上海,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学,这时她选择从事文学创作为生。当时她租住赫德路爱林登公寓51室,与姑母张茂渊为邻。

最初她为英文报刊撰写影评,1943年春,张爱玲见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获得赏识。

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

此后,张爱玲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这时,张爱玲已经成为上海最红的女作家了。

03 与胡兰成的婚姻

1944年,张爱玲因小说《封锁》结识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胡兰成,并与之交往。

之后,胡兰成与第二位夫人离婚后,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

不久,胡兰成前往武汉办报,在医院期间认识了一名17岁的护士周训德,并与之同居。

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化名张嘉仪,逃亡到浙江温州,任教于温州中学。在流亡期间,胡兰成与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张爱玲曾前往温州探视。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剧本,颇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

04 抉择

1949年上海政权更替后,张爱玲留在上海。

1950年7月24日,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文学艺术界500多人出席。上海宣传部长夏衍点名张爱玲作为代表。张爱玲在1949年前不喜欢参加官方活动,一般都是请辞。这次不仅赴会,还盛装出席。



她进入会场,发现只有自己穿着一身旗袍。其他的人,男的都穿着中山装,女的都穿着列宁装。

可以想象一下,一片蓝灰色的中山装里,500多人的中山装海洋里,只有张爱玲,烫着头发,一袭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周围人都对张爱玲侧目而视。

这个细节非常中国化,绝大多数人是一样的,一样的想法,一样的服饰。

吃饭的时候,她买了一碗面,面被汤泡太久了,胀大很多。她吃不完,挑着吃了上面的浇头和喝了汤,就放下筷子。周围同去开会的人,就说她浪费粮食,资产阶级,总之类似上纲上线那种。

回家后,张爱玲就流露出不能呆在大陆的想法:连穿衣服都要统一,太可怕了。

会后,张爱玲参加了上海文艺代表团活动,到苏北农村土改两个月,但是由于无法写出政府要求的“歌颂土改”的作品,颇感困惑。

她感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加之与胡兰成的关系,面临政治方面的压力。于是在1952年7月,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离开中国大陆,迁居到香港。

05 香港生活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于美国新闻处。之后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是“土改”时期农民处境的艰苦。

由于作品与当时国内的主流格调不合,被作为“毒草”而批判。在大陆文学界,张爱玲也因此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直到三十年后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结识毕生挚友邝文美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为电懋的编剧主力之一。编剧收入成为张爱玲往后八年的主要经济来源。

06 去美国

在香港,张爱玲感到自己作品的吸引力很有限,香港似乎也没有她的前途,便决心更换环境,远离给她带来麻烦和不快的地方。

当时的美国驻香港领事馆文化专员理查·麦加锡充当了她移民美国的担保人。1955年秋,35岁的张爱玲乘“克利夫总统号”离港赴美。又以“难民”身份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住在洛杉矶。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张爱玲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在此她结识了65岁的左翼剧作家赖雅并怀孕,同年8月14日,两人结婚。

1960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根据法医的检验结果,张爱玲逝世于六七天前,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她的遗体“安详地躺在空旷的大厅中精美的地毯上,桌子上有一沓铺开的稿纸和一支未合上的笔”。同时发现她为自己立下的遗嘱:“一、所有私人物品留给香港的宋淇夫妇;二、不举行任何葬礼,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任何空旷荒野。”

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先生将她的遗体于9月19日清晨在惠捷尔墓园火化;张爱玲没有留下后代,火化时也没有一个亲人到场。遵照遗愿将她的骨灰撒在了太平洋中。

张爱玲的逝世再次引起世界媒体的瞩目,国内各大报刊都作了重要的报道。张爱玲的小说加速出版,张爱玲的“语录”不胫而走,“张爱玲热”继80年代兴起之后再度席卷中国大陆。

在张爱玲75年的人生岁月里,可以说经历了世间矛盾的轮回——热闹与寂寞,浮华与苍凉,大喜与大悲。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张爱玲在《金锁记》里的预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关键词: 赤地之恋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4704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