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群交流中,邦邦听了来自老师关于机构运营中的各式疑惑。
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招生、销售更是相当棘手之事。
王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感觉家长都是来体验课程的。上完试听课程,一问都说好,一到交钱就都是再考虑,成单率太低了……”
你是否也有王老师同种感觉?和家长交流时,大家都赞不绝口。可是一旦提到续班、涉及缴费,就都是搪塞。
你会觉得家长很爱做选择题,还是认为都是白嫖党?
其实,在做销售过程中,每一个顾问都应该始终把“利他”放在首位。推销课程过程中,想的不是家长应该为我做什么,而是我能为家长贡献什么。
如果带着这种思维去解读家长行径,你就会发现——其实不是家长喜欢做选择,而是他做不了选择。选择、权衡过程中都是痛苦的,因为必须花费精力去比较。做决定才是快乐的,能够让结束迷惘的状态。
作为销售人员,应该带给家长快乐,让他们能够快速去做决定。这时候,我就不只是在单纯推销产品,而是能为家长切实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上的转变,能够让课程顾问用更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可能还有老师会说:“可是我遇到的家长好多白嫖党、薅羊毛党呀,他们就是来试听课程而已。”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说明了机构在做活动时,定位客群出现了问题。
如果机构产品是走中高端路线,那么地推的时间、地点都要符合对应人群活动特征。比如选择中高端商城、美容院等地点,才能让参加试听课程人群是目标人群。
而不是为了“有人参加试听课”而去组织一场试听课程。试听课的目标既然是实现转化,那么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为了这个目的去设计。
除了活动设计需要对家长进行有意识地筛选,日常销售过程中,也是需要逐步去建立“家长档案”,更有针对性进行沟通。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家长意愿,将家长分为3个类别。
- A类家长:有培训意向,也愿意出资;
- B类家长:对教培有一点概念,培训意向不是特别明确;
- C类家长:对教培完全没有概念或者已经直接拒绝。
对于不同家长,我们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是截然不同的。有针对性跟进,能够取得更好效果。
比如在急需完成业绩指标时,选择跟进A类家长能够更快完成目标。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一点,家长分级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销售动作介入,家长意向度会随之发生变化。换言之,用户潜在价值是需要我们去发掘的!
经过建立“家长档案”,能够让销售顾问更好把握手上资源,从而进行采取不同的销售动作和话术。
举个例子,A类家长可能比起课程价格,会更注重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那么,交流过程中就应该重点去展现出机构师资力量和学生进步。
而B类家长可能容易受价格因素影响,那么跟进过程中,强调性价比、限时优惠,更能打动家长的心。
对没有培训概念的C类家长,进行教育相关政策解读、升学现状分析等交流,而不是一味的产品宣传推销,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销售是机构工作中最容易模块化、标准化的板块了。但是也需要不断创新、细化工作,才能优化销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