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者之路
福鼎近现代茶业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近代福鼎茶业发展经历几个时期,随着茶叶市场的需求,有不同茶叶品类兴起。清末民初生产的茶叶品类有白琳工夫红茶、白茶、绿茶和黄茶等。2007年,福鼎市委、市政府确定以“福鼎白茶”为公共品牌,主要宣传推广福鼎白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使福鼎白茶从原来的小众茶类一跃成为茶界中的新星。
福鼎茶企、茶人的努力,把福鼎白茶经营得有声有色。福鼎市茶业协会原会长林立慈把这些“努力”归纳为“五千五万”:“汇集千军万马的茶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换来福鼎白茶走进千家万户。”是的,正是这些福鼎白茶的创业者在为福鼎白茶谱写着一曲曲赞歌。
天湖茶业的“缘”与“愿” —— 绿雪芽品牌发展之路
好白茶,绿雪芽;绿雪芽,好白茶。经常从茶客口中听到的这句赞誉,似乎说明绿雪芽与好白茶是天经地义的一体,容不得分辨。
太姥山鸿雪洞旁的那棵古茶树名字就叫“绿雪芽”,为何“天湖”茶业有此之幸能得到这个以白茶母树命名的品牌呢?
“是太姥娘娘的恩赐啊!”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有希经常这么说,“是机缘巧合。1999年10月创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需要一个茶叶品牌。2000年初,正巧有人出让‘绿雪芽’品牌,就花了重金买到了这个品牌。其时,当时茶企还没有品牌意识,人们还不理解,这一个空的品牌名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来收购。当时觉得绿雪芽这个牌子不能流落在外,一定要在福鼎。”
林有希,出生于1963年,福建福鼎人。国家高级评茶师、高级经济师、福建省制茶技能大师、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福鼎白茶“十佳匠心茶人”,现任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理事。
(绿雪芽禅茶表演)
青年转折,坚守茶之本心
林有希生于茶业世家,一生与茶结缘。1963年他出生在白茶之乡福鼎,17岁便进入福鼎县茶业局从事茶叶机械技术工作,在短短12年内他已然是业界的精英骨干:
他主持了“茶园喷灌工程”总体设计,改进茶叶初制机械设备,特别是对热风灶的改进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福鼎茶叶的机械化生产进程;推广“华茶一号”、“华茶二号”品种,改良当地茶叶种植结构,促进当地茶业产业发展;研制的“银勾”荣获“福建省优质茶”称号,并率先在北京、上海建立了销售网络……
当时的他只是把这些当作是分内的工作完成,从未想到,这些 用汗水和心血积累的经验会成为他日后的财富。
1996年,国企改革,林有希乘时代东风,创办福鼎惜缘茶厂,先后到广州、 上海创业,最后决定在北京立足。
(绿雪芽白茶基地)
那时的马连道上有一个老的国营企业,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茶叶总公司。很多外地来的人其实都是围绕着北京茶叶总公司做生意。林有希回忆过去时说到,说是茶叶总公司,更像是茶叶市场。一个大棚下,一家商户只供一人转身的格子在摆地摊,前面是茶叶的摊位,后面便是吃住的地方。林有希和许多福建的茶商一样,只卖茉莉花茶,生意还不错,生活也慢慢步入了正轨。
然而,林有希心中总还有些隐隐的遗憾,他对福鼎白茶的情结总是难以割舍。林有希有着对茶业的规划和抱负,他在等待时机……
壮年尝新,勇拓有机茶园
转眼到了 1999年,林有希 37岁。这一年,林有希成立了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并在老家福鼎开始承包茶园。他的事业在这一年迈开了新的一步,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回家承包茶园,林有希夫妇成了当地茶商的笑话,说他是傻子:“那里的破山谁要啊,草比人高。这么做林有希肯定是会破产的。”在一片嘲笑讥讽声中,林有希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征程。
凭借着多年评茶师的经验和对茶业发展的观察,林有希相信自己的眼光。爱护自然,改良土壤,给子孙留一片净土是可持续发展之道,真正的有机茶园才是未来茶业的发展趋势。
“漫山遍野的草,没关系,我用双手来除!”
不畏艰辛,林有希依靠人海战术来除草,一年半以后便成功地拿到了有机茶园的认证证书。然而这还只是第一步,有机茶园的关键在于土壤。十几年来,林有希找专家监测土壤的疏松程度、含铁 量、微量元素、酸碱度,为一棵棵茶苗培养出最适宜的土壤“床铺”。为了保证出产茶叶的质量,林有希一鼓作气,完全按照国际 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修建新的制茶厂,把茶叶加工的最高标准发挥到了极致。
就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精选的品种、先进的加工工艺及设备,加上经验丰富的原国营茶厂技师和带有先进技术理念的大学毕业生,林有希茶园的茶叶品质远胜他人一筹,“涵养大地,关爱生 命”也作为天湖茶业的企业理念,践行始终。
林有希深信白茶的保健功效对人体的好处,预见到未来白茶的巨大市场,因此天湖茶业在推广有机绿茶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白茶储备。借势于 2001年在福鼎举办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年会上,为其提供年会礼品时推出白茶礼盒,率先在国内开启白茶推广之路。
两年后,天湖茶业自有茶园生产出第一批有机茶,在林有希夫妻二人眼里,这些茶就像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用了很大的精力去给这些茶做包装和宣传,也赢得了北京媒体的关注。在媒体的大力配合之下,他们很快就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绿雪芽头采节)
但是林有希知道,从商之本,在于诚信。即使2009年福鼎茶园的虫害让他损失了三分之二的茶叶,他也坚决不用农药。他知道茶青原料对白茶成品影响非常大,土壤干净与否,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口感也大不相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林有希相信口碑比任何广告都来得更有信服力。
来源: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