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近年来,未成年人出现心理精神问题越来越多,抑郁症焦虑症年轻化、中小学生睡眠健康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么,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此,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建议抓住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据了解,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通辽市在册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15922人,其中包含未成年人745人。2021年发布的全国国民健康数据中表明:青少年抑郁发病率高达26.4%。来自央视网消息,在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即有90.5%的患者未就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对于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又该怎么样预防呢?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卫生科主任李淑艳表示,成年人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很多是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因为认知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最后逐步发展成心理疾病。
李淑艳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定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其意义深远。近几年,中小学生群体精神心理障碍罹患率逐步上升,极端的自杀、恶性事件频发,学生群体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高度关注。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李淑艳分析,学生可能受到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或者看到一些网友对抑郁症患者群体的极端评论和攻击后,会对抑郁症产生误解,进而害怕心理体检,害怕被发现、确诊有心理疾病。家长孩子都想隐瞒的动机主要有两个,一是害怕外界异样目光,二是担心影响学习,会被休学。如果隐瞒、不及时接受干预,后续学生的症状加剧、难以自控时,完全有可能在公开场合出现极端的、异常的言行举止,这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恐惧,引起的病耻感会更强。
“不愁吃,不愁喝,不知道这孩子有啥抑郁的?”很多家长一直抱怨,越来越搞不懂孩子的心。李淑艳表示,“不懂孩子的心绝非个例,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带孩子来到医院,向我们寻求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帮助。从两个角度看,一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多了,二是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家长多了。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李淑艳介绍说,青少年发病较多的精神分裂症,和家庭教育、父母相处的方式、父母为人处事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心理短板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往往在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三个阶段就会出问题,我们社会、我们学校、我们家庭都会忽略这块。
那么,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呢?李淑艳说,国内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精神卫生领域走在全区的前列。隶属于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通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例如,会同教育部门开展相关心理健康筛查评估,充分依托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公共交通等大众媒体,利用各级卫生健康微信公众号、心理援助热线2738321和基层社区宣传阵地,制作和播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视频和公益广告,发放宣传手册、漫画等多种科普宣教材料,普及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组织心理健康科普专家和团队走进校园,通过专家讲座、舞台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探索形成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相合作的预防干预模式,避免不良情绪转化为心理疾病。
“像健身一样的健心”。 李淑艳说,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惩罚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对孩子成长而言,家长的评价非常重要,要学会认可欣赏,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成长,同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支持引导,积极鼓励,又不要操之过急,盲目干预。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存在规律性。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家长和老师要多了解、多尊重、多鼓励、多支持并进行科学引导。”李淑艳说,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节点,这个阶段孩子会越来越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注重感情的交流,并开始与父母做分离,很多心里话会先给好朋友说,然后是老师,最后才是家长,这类“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家长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这就需要去学习、去沟通、去了解,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教育是言传和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而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成就健康的人生。”李淑艳告诉记者,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关,同时还需要有更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进入校园,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期望社会各界关注精神卫生,消除歧视和偏见,形成尊重、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能够自如地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和支持。(本报记者 康桂君 郝曦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