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能做点什么?(青少年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11 21:28:1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1689    评论:0
导读

关注青少年健康,这其实是个有点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为什么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事实上,做家长的我们,能知其然,但未必能知其所以然。 图片来自网络 2021年10月10日第三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发现,今年的世界

关注青少年健康,这其实是个有点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为什么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事实上,做家长的我们,能知其然,但未必能知其所以然。

图片来自网络

2021年10月10日第三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发现,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协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碰到的情绪问题。而其重点就是要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问题。很明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被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何道理?

事实上,日常生活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身边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会有报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这并不是因为媒体的报道,导致我们可能有一种错觉,发现身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的案例,越来越多,而是实有可证,拿抑郁症来说,根据有关调查和统计,全球范围内有约 20% 的儿童和青少年经历过抑郁症状。在中国,这个比例也接近国际水平。

一项在 2018 年发表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是 19.85%,在中部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 23.7%。

也就是说,在中国,每 5 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出现重度抑郁症状的比例也在增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报告 (2019-2020)》显示,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孩子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仅有 1.9%~3.3%,但在初中的孩子当中,这个比例上升到 7.6%~8.6%。在高中的孩子当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高达 10.9%~12.5%。

为此,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提出这个主题,也是正当其时。它是在提醒我们,需要重视起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积极重视孩子的心理和个性成长。

然而,有一些教育过程中误区,在我们的孩子还是儿童的时代就开始了,这些误区的存在,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在过往的成长过程中,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和认知不够全面,甚至是缺乏的情况下,所以便习惯经验主义,或默认沿袭父辈的教育方式。

这里例举常见的两个典型的问题,和大家简单聊聊。

1,想要控制孩子,还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用非常严苛和绝对权威式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稍有不听话,或者不顺承,就用严厉的惩罚来约束孩子,甚至是动手打孩子,以起到孩子强制服从的教养方式。

那么,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吗?可能会有家长说有,甚至能举出很多例子。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这是有概率的,同一种教育模式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孩子。

但谁有能保证自己的棍棒下,教育出来的会是个表面顺承,等父母老了后,就开始报复的逆子呢?又或者,最后成为一个失去自我,见谁就是讨好型人格的,老好人呢?

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件”,不知道的朋友或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下这个典型案例,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棍棒下教育的负面案例,最后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然而,回归初衷,扪心自问,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屈从我们做家长的权威么?还是仅仅为了做父亲母亲的所谓的尊严呢?我们抚养孩子成人,实际仅仅就是为了控制孩子么?

当然不是!我们更希望让他或她学会自我控制,以便能更好的独立于社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本着这样的宗旨和初衷,我们会发现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代替棍棒,让孩子自己给出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家长给出底线,在不超越底线的情况下,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而不是全都是家长的意志。

2,孩子发脾气,你共情了没?

曾经在下班路上,看到一个小男孩想捡一片都上的树叶,妈妈不让,孩子扭着一定要捡,结果妈妈就生气,尽量克制自己的脾气,冷冷的说:“别闹了,再这样我就走了,你一个人在这吧。”

于是孩子秒哭。而妈妈则站那,冷冷的看着孩子,任由孩子哭。意思就是,你这样对我没用。诚然,做家长这么做,并没有无大错。但对孩子来说,哪怕他的行为再需要规范,但他们的情绪释放,绝对是没错的。

只是,我们的回应方式,如果是拒绝去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就是有意无意就回避掉了孩子的痛苦。尤其当我们表现得过于冷漠,这样冷静的反应,会更让孩子愤怒和无助。孩子会觉得,那个冷漠的爸爸妈妈离自己好远好远。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共情”或许是最好的回应。

蔡少芬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有一段对孩子的心理处理方式场景,就做得非常好。

那是个母女三人一起吃饭的场景。

蔡少芬正忙着和大女儿说话,没注意到小女儿一直边上在喊“妈妈”。

被忽略的小女儿就火了,直接敞开嗓门,嚎啕大哭。

蔡少芬没有批评小女儿,更没有制止她哭,而是轻轻拍下小女儿的背,很温柔地说:“我知道你不开心了,你哭吧。”

小女儿哭了一会,情绪看起来缓和些了。蔡少芬就问小女儿:“你舒服了没有?”

小女儿回答:“我舒服了。”

这样的对话,就是暖暖共情的真实写照。

教育无小事,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是要从小小孩童抓起。越早越好。为人父母,谁都不愿意自己家的孩子成为那个抑郁症,或者心理问题的受害者,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呢?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个5岁男孩子的父亲,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直所困扰的问题。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发现永远没有所谓的经验可循,因为别人家带孩子之路,以及父辈的育儿之道,你永远不可复制在你这个孩子身上。尤其是在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后,你会发现,很多以往大众所传,或者父辈所传的育儿观念,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诚然,你希望也努力想要把孩子教育好,然而你的认识,确实决定了你教育孩子的行为。

让人高兴的是,现在互联网发达,很多有用的儿童成长心理学,和儿童心理教育知识或者认知学习资料可以被获取,只要做个有心人,同时用心和孩子去对话,我发现我总会找到较为有效的,处理发生和孩子间分歧或者矛盾的解决方式。

我们也欣慰地发现,在我和孩子母亲一起摸索的教育方式下,我的孩子,逐渐呈现出了较为独立,自主,自信健康的心理乃至精神面貌。而这,也更加让我们确信,用更加积极耐心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和孩子相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实现我们自我成长,这或许就是我们最需要做的。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2618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