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跨境电商 » 正文

「运联研究」聚光灯下的光伏产业,正在催生物流服务模式变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6 12:30:23    作者:life    浏览次数:821    评论:0
导读

来源 | 运联研究(ID:tucmedia),作者 | 运联研究院 田勇,编辑 | 小L 核心导读: 1) 环境政策、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升级,共同塑造了国内光伏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 2) 连接光伏产业链主要生产环节的物流形态,可拆分为生产物

来源 | 运联研究(ID:tucmedia),作者 | 运联研究院 田勇,编辑 | 小L


核心导读:

1) 环境政策、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升级,共同塑造了国内光伏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

2) 连接光伏产业链主要生产环节的物流形态,可拆分为生产物流和末端装配物流两段;

3) 随着分布式电站新增装机容量占比的提升,光伏物流势必面临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考验。

光伏发电是自带“绿色”“新能源”“生态环保”标签的电力来源。在产业政策推动、光电转化效率持续提高、环保意识觉醒、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的当下,光伏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似乎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识。光伏装机容量的抬升,必然伴随着物流需求的持续释放。

但凡事都有两面,光伏产业基因里的强政策依赖属性及补贴驱动下的盲目扩产,也很可能正在酝酿风险。今日本文不展开讨论,敬请关注作者后续系列文章。

1、“万事俱备”的光伏产业,似乎只欠“时间”的东风来释放潜力

光伏行业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政策、经济大环境、关键技术等核心驱动力的塑造。尤其是2020年底的南方多省份的拉闸限电,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电力供应结构,特别是电力供应中以低碳、环保著称的光伏发电的讨论。

1.1 拉闸限电——复工复产和碳排放指标承诺矛盾下的艰难抉择

2020年底,笔者在义乌出差,亲身体验了因限电带来的“寒意”。在全国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赶在年底前紧急一刀切式的拉闸限电,固然有短期用电高峰导致的电力供给不足等因素存在,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地方政府急于突击兑现碳排放承诺。

1.2 历史沉淀下的火电一家独大电力供给格局

我国火力发电占据绝对大头。这种电力供给格局也是通过拉闸限电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2020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74170.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据近四分之三的份额。以化石能源为绝对主体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供给中的支柱地位。但随着环保压力的持续增强和新能源技术本身的日趋成熟,国家从战略和政策层面、社会从环保意识层面都逐渐意识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3 光伏发电的环保特质充分迎合了我国环保大趋势

光伏发电几乎完美地迎合了国家大力推进的碳达峰和碳中和雄心。在业界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经历了数十年探索试错后,我国最终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产业规模、全面领先的技术积累和最完备的生产制造产业链。但尽管有政策扶植、技术领先和产业链完备,整个行业的发展未必真的就高枕无忧。

2、我国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围绕各自产成品分工明确

光伏产业链是以硅材为主线,串联起了上、中、下游从硅石(天然原材料)到末端分布式或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应用场景。其中,上、中、下游各环节上的各类辅材围绕硅产品逐步组合成可用于末端电站组装的光伏组件。

2.1 从硅石到组件——硅链承载着光伏产业链上的全部要素

光伏硅链的上、中、下游分别以硅片、电池片、组件为各自产成品,分别对应着多/单晶硅提炼生长、层压和组装为主要职能特征的生产环节,最终运至电站项目现场进行总包组装。

1)上游:以硅片为产成品的高耗能产业链

硅材是贯穿整条光伏产业链的核心材料,其最关键的还原提炼环节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厂家。即,通过石墨胶等还原剂,在电热2000摄氏度以上的矿热炉中硅石(二氧化硅)被还原成一定粗硅(液体),去除杂质后形成硅锭。而后,再将硅锭进一步处理、包装,形成硅块或硅棒(单晶硅要通过长晶),最终再通过切割形成硅片。

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耗电,而且生产的副产品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因此硅料厂选址除了要考虑硅石(石英砂)的产地以外,还不得不考虑当地的电力价格及环保政策。通常,硅料厂会设在新疆等电力价格相对低廉、环保政策门槛相对较低的西北地区。

2)中游:以电池片为产成品的“雕刻”环节

上游硅片是电池片的核心材料。电池片的工艺流程可以概括为,使用氢氟酸腐蚀硅片进行制绒,通过磷扩散形成PN结,通过刻蚀以清除多余PN结,通过镀氮化硅膜以减轻阳光反射,通过在电池片表面印刷电极以供未来导流,再通过烧结将电极固定住,最终制成可以发电的电池片。

3)下游:以组件为制成品的压制环节

下游组件环节以电池片为核心,通过串焊机、层压机、削边机等设备,将光伏玻璃、背板等辅材压制成组件的基本单元。再安装接线盒、边框等组装部件,最终制成真正可以用来发电的光伏组件基本单元。

2.2 末端集成——分布式/集中式光伏电站

光伏组件再通过支架、拼装等环节,通过逆变器、汇流箱等必要部件,最终实现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近年来,分布式光伏电站逐渐渗透到了居民区、厂房、商圈等人口密集地区。无论是自然人分布式光伏,还是小B应用的楼顶光伏,依托“自发自用、多余上网”的原则,都能享受国家和地方的新能源补贴。

3、默默支撑行业扩张的光伏物流

从最上游的硅石(石英砂)、硅料,一直到末端电站的组装,其间所有环节都离不物流的连接,物流是光伏产业链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光伏物流场景由于相对封闭,货量稳定且持续攀升。加之过去因集中式电站居多,项目制、周期性强等特征明显。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伏物流呈现出分散、整车为主和注重小圈子等传统的合同物流特征。

3.1 整体共性:具备典型的传统合同物流特点

首先,从商流特征来看,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普遍具备重视包装,轻视运输的特点。比如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运输环节,为避免因搬运、运输途中的颠簸造成裂纹或破碎,厂家普遍将成品的严密包装和运输工具作为运输的必需环节,交由栏板车等普货车辆进行实际承运。

其次,从运力组装形态的角度来看,承运光伏货源的物流组织形式具备传统大宗合同物流共同特征。光伏各环节厂商通常不会购入自有车,而是将自身物流订单全部按照项目路线,分发给长期合作的承运车队或个体司机。这类承运商通常并非真正社会化的运力,而是围绕企业物流部形成的运力“小圈子”,因此流动性较差,且以货主企业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有些上市企业为了合规起见,也会走标准招标程序,但这一类并不占主流,甚至只是为了规避风险走的“程序正义”,最终订单该交给谁还是交给谁。

3.2 整体个性: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

除了上述共性外,光伏物流环节中的个别细分环节则体现出了个性化特征。

首先,从光伏厂商的立场来看。由于目前行业景气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催生的结果,光伏厂商出于风控意识,为降低可能的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愿意在行业上升期深挖自身风险护城河。

其通常的做法是将非必要环节尽力外包,把资产做轻,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便转向或掉头。以光伏生产设备运输为例,有承运商为增强货主粘性,将自身服务链条向上及向下延申到了设备拆解打包、售达方现场拆包、设备组装、调试等接货和交付环节。

其次,从物流服务商的立场来看。物流服务商将自身服务触角向外延伸,而不是满足于单纯地做运输,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强客户粘性,其实本质上是通过为货主剥离非必要、非核心的生产职能,最大限度地为货主企业降低产品流通成本,最终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

3.3 物流链条分段切分——生产物流及末端装配物流

如果我们将所有生产制造产业的物流链条,切分成产前、场内以及销售物流三段的话,那么为研究方便起见,光伏物流也可以分成生产物流(从硅石到组件的上下有原材料和产成品厂间运输),以及末端装配物流(组件、支架、逆变器、线缆等末端电站装配物资运输)两大段。两段既有共性也有很强的个性,面临着不同的局面。

1)光伏生产物流:相对封闭、普遍单边,具备传统合同物流的大部分特征

产业链上下游各厂商分工明确,且相互关系基本长期稳定,因此运输需求普遍为单边线路,货物几乎不会在上下游厂间稳定流动(后续文章中,会展示各生产厂商之间的采购、销售关系及各生产环节的业务布局情况)。

此外,随着近年来装机量的稳步增长,原本就不愿意自己养车的生产厂商,更加依赖运力外包,且更加注重如何把资产做轻(如上文所述)。

基于这两点因素,原本就相对封闭的物流场景下,各参与方更加相互依赖——厂家追求省心,承运商则更加依赖长期合作的厂商的稳定货源。

2)末端装配物流:正在面对变化更快的客户需求

末端电站的安装落地,需要包括组件在内的各类器件在数量、质量、时间和地点上实现精准汇集。目前,光伏产业末端装配物流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产地整车直发为主(个别厂商会将部分或全部仓储职能外包,尝试组件能元器件的前置布局)。

对于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由于其项目制、货量大且周期性强的特点,装配物流整车厂家直发为主。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对于仓配布局的需求并不明显,更多的还是一条条独立的线路汇集到项目安装地点,这也更加类似于传统的大宗物流场景。

对于近年来装机容量占比越来越高的分布式电站来说,装配物流必须满足其货量更小、安装地点不定且覆盖面更广、各类器件数量匹配更加个性化、线路货量更加稳定等特点。这也就从商流形态上,倒逼装配物流要至少在一定区域内具备网络化仓配能力。

比如对于分布式电站需求稳定的地区,生产厂商可以预先将组件等设备布置到前置仓。承运商则可以提供从仓储到仓间运输、仓配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以此满足区域内分布式电站的装配需求。

4、行业上升期大背景下,光伏物流的机会和挑战并存

国家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承诺的牵引下,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以及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光电转化效率持续升高的大背景下,我国光伏行业的持续景气几乎是确定的。作为连接光伏产业链各生产环节的基础设施,物流产业也将充分享受该行业上升期的货量红利。

4.1 运力“小圈子”模式还将持续

由于运输场景的封闭性,即线路的稳定以及交付场景的部分“壁垒”(如入库环节、系统操作、装卸注意事项等),货主通常倾向于继续使用熟练的承运商,以降低部分试错成本和运输风险。

同时,由于厂商自身出货量相对可观且稳定,导致长期合作的承运商产生强依赖性,甚至会产生某些寻租行为,最终导致承运商的流动性差。

4.2 将自身业务与厂商“深度绑定”的承运商会活得更好

绝大多数承运商仅仅是提供单纯的运输服务,货物卸货交割后服务即完成。但此类运输服务具有显著的门槛低、毛利空间天花板较低的劣势。而这些所谓的门槛,比如卸货交付环节的流程熟悉程度等,又是可以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被抹平的。因此,那些能够将自身业务与厂商“深度绑定”的承运商,未来会活得更好。

4.3 随着分布式电站的日趋流行,装配物流网络化仓配模型或能跑通

如上文所提到的,近年来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容量占比持续上升。相对于过去以集中式电站为绝对主流的末端组装场景,分布式电站具有批量小、安装地点分散的特点。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过往以项目制为交付颗粒度的集中式电站组件及辅材运输,开始面临更加碎片化的订单。

订单的相对碎片化和配送目的地的相对多样化,对承运商的仓储布局、配送线路,以及干线调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现有的承运商还是围绕着生产厂家,自成一体,只专注于个别线路,并不具备网络化交付能力。

由此可见,随着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持续抬升,目前的末端交付承运商必须努力拓展自身的网络化仓配能力,并构建起从包装到交付细节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否则,未来大概率会被淘汰。

>>>本文为运联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关键词: 达方物流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1819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