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五月,也预示着一年一度的“春招”即将进入尾声。
“找工作”依然是当下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尤其是每次有人顺利拿到“offer”晒到群里的时候,都会涌上一群人急着询问相关攻略。眼看“春招”就要进入尾声,还没有成功“上岸”的同学们心里不免有些慌张。
都说百万海归求职难,国内的千万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不难吗?这与最近两年的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不是哪一方面的单一结果造成的,是多种因素叠加起来后产生的现象。
图:网易新闻
环境影响,选择受限
学习数字资产与媒体管理专业的陈洁仪(化名)在今年1月底回国。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囿于疫情和今年的就业形势,她的求职之路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顺利。
自春节过后,陈洁仪(化名)大大小小海投了四五十家公司,参加了十几个企业的笔试、面试。在落选了几家心仪的公司后,陈洁仪(化名)又拒绝了两家薪资与她预期有差距的offer。如今,摆在她眼前的选择已经十分有限。
“海归优先”职位减少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国内海归优先的职位数持续减少,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同比减少25.4%、23.5%、0.4%;83.1%认为海归就职难。
分企业类型来看,2021年,往年容纳留学生就业占比超过一半的民营企业提供的海归优先职位数同比减少2.3%,股份制企业、国企提供的海归优先职位数同比分别减少8.7%和3.6%。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毕业生期待进入的行业或公司门槛正在变高。一位任职于人工智能公司的HR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刚刚起步,急需具备经验或业务资源的人才来带动业务发展,因此更倾向于社招而非校招。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招聘,也更倾向于有过长期实习经验的学生而非初出茅庐者。
相比国内高校毕业生,缺乏实习经验成为国外留学生最大的短板。尤其是一年授课制的研究生,很少有相关企业实习的经验。此外,各个国家对于留学生的打工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定。如澳洲要求法定打工时间一周不得超过20小时,这也让留学生很难有机会在读书的同时获得实习机会。
作为一家大型科研机构的招聘负责人,黄莉(化名)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自己从事招聘工作已近10年,该企业对于留学生招聘的门槛一再提高。
“过去留学生相对较少,大家对国外院校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如果应聘者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肯定是会加分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海内外信息的互通,我们对留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很多。”黄莉表示,以她所在的机构为例,现在招聘海外留学生不仅要看该学生毕业院校的国际排名,还要重点考察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对于顶尖院校毕业,有一定研究成果的海外毕业生,在市场上仍然是十分抢手的。
就业“内卷”愈发激烈
“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公司的工作机会减少,导致大家都开始‘卷’。”在英国读研的黄靖妍(化名)发现一些挺普通的岗位都有不少人竞争。
国家发改委直属事业单位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报告估算,2021年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人数首次超过100万,在所有留学生中占比达到84.74%。此外,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
百万归国留学生,与千万国内院校毕业生,几乎同时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严峻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留学生调低自己的薪资目标,但大多数仍然希望薪资能支撑其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生活。但是从今年的面试情况来看,留学经历并没有在求职或者薪资谈判上带来任何优势,因为竞争同一个岗位的对手里,十之七八都是留学生。
过去大家比留学经历,比外语能力,比课外实践和奖项。现在都是留学回来的,开始比学校排名,比名校经历,甚至开始比专业排名。
今年已经36岁的崔子健(化名)主要研究信息工程相关的领域,在英国一家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博士毕业后,手握数十篇SCI论文的崔子健没有想到,在应聘国内大学教职时,他遇上了比在国外更多也更强的对手。
近年来,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归国,不管是高校还是各个省区市,都出台了很多人才引进计划,包括优秀人才评比等。是否能纳入引进计划,或者评比上海外优青,对于入职后职称的认定、研究基金的归属以及相关科研项目的竞争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竞争十分激烈。
“尤其是近两年,一方面回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回来的优秀人才也越来越多。”崔子健(化名)不无遗憾地表示,自己应该早两年下定决心回来。
找工作更“求稳”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避免“过度竞争”成为很多留学生找工作的心态。不止一位留学生对记者表示,他们“找工作不着急”,“今年找不到就明年再找”,“不想要太大的压力”。
这使留学生找工作发生了两个改变:首先,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1年更多留学生开始选择新一线、二三线城市;其次,压力太大的“大厂”,很多留学生已经不将其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
智联招聘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指出,留学生对“工作内容是否感兴趣”、“工作与生活是否能平衡”,“通勤时间”这三个因素的关注度比2020年提高,可见在薪酬之外,他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体验及与生活的平衡。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求稳”成为不少留学生的心态。智联招聘2021年调研数据显示,3成留学生期望进入国企就业,59%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考公热”,其中38.3%认为“考公热”近两年明显升温。此外,在企业类型方面,2021年向国企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7%。
如何打通“信息差”
阻碍留学生找到心仪工作的还有另外一个“拦路虎”,这就是国内和国外的信息差。
部分留学生承认,在外留学后可能会与国内就业市场“脱节”。
黄晓盟(化名)在2019年底回国,相比一些初回国求职的留学生,她较早在国内公司进行实习,接触国内就业市场。对比来看,她认为澳洲的市场环境和中国有一定差异。“如果我是在悉尼三年后立刻回国找工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了解国内市场环境,不然会出现很大信息差。比如在悉尼没有人做团购,但在国内团购已经非常普遍了。”
黄靖妍也认为,在外留学一年后,会不太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离开一年,与国内信息是脱轨的。”
在一些HR看来,缺乏对国内行业的了解是留学生应聘者的“通病”。上述大型民营企业HR表示,很多留学生没有相关的国内实习经历。部分学生将在校实训项目作为实习经历,但依然不符合HR的要求。“因为他没接触过就业市场,没有了解过职场是什么样的。”
此外,接受采访的留学生表示,毕业时间和国内春招、秋招时间不完全相符。国内毕业生三四月份参加校招,七八月准备入职,但留学生毕业时间不一样,加上有隔离期,回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到七八月。如果参加第二年校招,中间会有时间差,又有些浪费时间。
上述民企HR指出,部分公司比较在意留学生毕业时间点,时间跨度较大,可能对留学生就业不利,但这并非无法解决。
留学生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应该提前了解校招信息,把握各行各业招聘的时间节点,避免错失最佳求职机会。此外,要抓住应届生的身份,尽快办理学位认证。留学生如果想回国求职,应尽量充实实习经历,最好是有国内实习的经历。
版权声明:
1. 本平台所发布内容,凡未注明“原创”等字样的均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除本平台独家和原创,其他内容非本平台立场;
3.如千辛万苦未找到原作者或原始出处,请理解并联系我们;
4.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