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开始的时候,一轮磅礴的红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在10多秒钟之后,画面才切换成一个在空中晃悠的铁锤。镜头随后缓缓远拉,一幢幢破旧的楼房在铁锤的撞击下轰然倒塌……“东京奥运会”几个大字跃然而出。
《东京奥运会 1964》DVD片封面
对于日本人来说,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一次扬眉吐气的盛会,这部长达170多分钟的纪录片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轻松欢快的愉悦感。
各国代表团走下飞机与奥运火炬在乡间山谷中传递的画面交替出现;解说员用兴奋的口气说出“从来没有过那么多的外国人来到日本”;外国运动员品尝地道的西餐、日本观众狂饮可口可乐的特写镜头……所有这些,都明确无误地表现出一种向世界展示日本的迫切心情。
日本曾计划承办1940年的奥运会,但因其发动侵略战争,成为世界和平之敌,计划破产。
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期,日本恢复了国家主权,开始谋求重返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
1952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员,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
那个时期的日本将申办奥运视为恢复国家信心、确立其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一步。
1952年,东京提出申办1960年奥运会。在竞标中败给罗马之后,东京再次宣布申办1964年奥运会。1959年5月29日,东京获得了承办权。日本由此成为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亚洲国家。
日本特意挑选了一位美军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的当天(1945年8月6日)出生的运动员来点燃主火炬,借以塑造其和平形象。
据说现在七八十岁的日本人,回忆起当年的奥运会,仍然有一种自豪感。日本著名评论家松本健一说过,1964年日本的社会转型,契机就是当年的东京奥运会,那是“日本仿效欧美一路追求而来的近代化之最后阶段”。
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新干线
除了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些喜气洋洋的观众之外,还有新建的高楼大厦、新干线和第一条高速公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向世界、向西方展示:日本不再是过去的日本,而是一个重新回到国际政治中的发达国家,可以与美欧平起平坐了。
观察今天的亚洲政治,不难发现,那时的日本人过于乐观了。
与其说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预示着日本重返国际舞台,不如说它仅仅意味着日本跨进了西方阵营。
从日本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看,向美国和西方靠拢或许是战后的一种无奈选择。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自主选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并几度确立了实现政治大国和正常化国家的目标,努力将自己塑造为重建亚洲新秩序的主导力量。
经济上的崛起让日本有些忘乎所以了。
即便是亚洲合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甚至有人将21世纪称为“亚洲世纪”,日本也未能实现它雄心勃勃的目标。
五十七年过去了,又一届东京奥运会即将开幕。这一次,日本又成为亚洲唯一一个举办了两届奥运会的国家,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狂欢注定不会重现。
纪录片《东京奥运会 1964》开头的那个铁锤表达了一种击碎过去的渴望,但对于未来,直到今天,它也未能给予一个满意的回答。
日本仍然还站在三岔路口。
自战后开始的向美国和西方靠拢其实不过是日本崛起的一个前奏曲,远非“最后阶段”。
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在2003年出版的《创造日本:1853-1964》一书中说,日本人善于借鉴他国的思想观念来塑造自身的传统,但这往往却使他们会为国家向何处去而备感踌躇。特别是自二战以来,日本始终未能找到在世界上的位置,而是婴儿般地依赖于美国。
日本申办2020年奥运会时的招贴画
日本一直依赖的,是由美国主导建立,并在冷战进程中延续着均势的政治、安全秩序。直到今天,它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
我们说冷战已经结束,其实我们说的是欧洲的冷战。
在亚洲,冷战并没有结束。三八线和台湾海峡,以及美军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驻扎,就是冷战依然存在的缩影。欧洲人有时会说,啊,你们看,冷战的阴影又在聚合了。而在东亚,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也是左右日本政治的现实。
日本所作的努力不过是能在“盟友”之前加上“重要”二字。而华盛顿也一直是把美日同盟视为“维系区域安全繁荣”的基石,面对中国的崛起,更不可能让日本游离于联盟之外。
对比五十多年前和今年四月的两个版本的美日联合声明,美日双方维护盟友关系的愿望没有变,只是将当年的主要目标对手苏联换成了中国,并按照新目标增加了印太安保、台海、高科技竞争等方面的不同表述。
通过依托日美同盟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政策,不可能长久,而一个依托于美国主导体制的国家,也无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大国战略。这就像一个怪圈,始终将日本的政治前途牢牢套住。
中国媒体在解读日本的政策选择时常常会说,日本无法正确面对中国崛起。其实这个问题应当是,在依赖于与美国盟友关系而生存的日本,怎么可能正确面对中国的崛起?
21世纪初,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就说过,“日本是传统上就不善于制定国家战略的国家,现在仍然如此。”这句话并未过时。
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