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作为生活在宁波的温州人,看到敲糕图片就能想起那一口外酥,那一口香甜。 勾起小时候下课后吃路边敲糕的各种美好记忆。
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在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的任何一方水土,总是会孕育出当地独有的风味吃食。
“敲糕”是温州特色小食,上至高端酒店餐桌甜点,下至路边小摊小吃,都可吃到敲糕。
发端于温州苍南的“敲糕”,对离乡背井闯荡江湖的温州人尤其是苍南人而言,那种香甜可口,绵酥兼有的糯润滋味,凝结了他们太多的家乡情感。
白瓷盘中盛着切成一圈一圈的微黄色“敲糕”,黑、白芝麻、老红糖、花生碎点点撒在浅黄的“敲糕”上面,一朵叶绿花紫的康乃馨花摆装在盘中,与“敲糕”交相辉映,让一盘吃食色相超群,勾人食欲。挟起一卷“敲糕”进口,糕的外皮是脆的、酥的,油香扑鼻。糕的里皮则糯润绵软。如果用“脆糯相和,香甜可口”来形容“敲糕”的口感,应是非常贴切之语。
“敲糕”与我们非常熟悉的年糕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
年糕与“敲糕”的不同之处在于,年糕是糯米粉蒸熟的结果,制作“敲糕”则使用了温州地区擅长用木槌敲击食材,使其改变食材纤维结构的烹饪方法(比如,温州名菜“三丝敲鱼”、“三片敲虾”等都是用木槌敲制而成),在热油中让年糕变身为“敲糕”。
“敲糕”的制作流程不算复杂:
将糯米粉与温水混合,搅拌揉捏至均匀适中的粉团后就已完成了一半的工序。但接下来的步骤就有技术含量了:将粉团放入油锅中敲打,火候的掌控和敲打的节奏是最考验制作者功力的,也是“敲糕”能否制作成功的关键。“敲”的动作需重复进行,而且要翻来翻去,要不然锅里的粉团就会焦糊。
火候的掌握也是个难点,大小要合适,太大了不好,太小了勺子和糯米粉会粘起来。等糯米粉团在油锅中被“敲”成皮脆、色泽微黄的大圆饼状后,“敲糕”就可以起锅了。
然后将大圆饼铺平,撒上一层花生、黑芝麻、温州红糖等原料磨成的粉料。
再将其卷合,切块,装盘,甜食“敲糕”就大功告成了。最终根据切的大小不一样,摆盘样子会有粗一点的一段段,也有扁扁的,但是不变的是那一口酥脆,那一口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