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高润霖、韩雅玲、葛均波等6位院士共话心血管健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3 15:15:02    作者:life    浏览次数:4442    评论:0
导读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6月10日-12日,由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北京医院、北京杰凯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在线上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稳定型冠脉综合征主要有6种情况 冠状动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6月10日-12日,由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北京医院、北京杰凯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在线上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稳定型冠脉综合征主要有6种情况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治指南》,把冠心病重新分类,分成了两大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慢性冠脉综合征(CCS)。

可疑或确诊的慢性冠脉综合征包括:1、患者可疑冠状动脉疾病伴有稳定的心绞痛症状和/或憋气症状;2、患有具有新发的心衰或左心室功能不全,且可疑为冠状动脉疾病;3、患者于ACS或冠脉血运重建后一年内,无症状或症状稳定;4、患者初次诊断或血运重建后超过一年,有或无症状;5、患者可疑因血管痉挛或微血管病变而有心绞痛症状;6、因体检或筛查发现的无症状患者。

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通过定期锻炼、健康饮食、戒烟、限制饮酒以及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而获益。根据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上的不同症状,选择个性化的药物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抗血小板治疗致胃肠道损伤,使用药物有讲究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冠心病预防血栓的一个基石,但是,抗血小板治疗有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因而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电子胃镜是评价胃肠道出血风险的金标准且价格相对较低,但其创伤大,患者不易接受。磁控胶囊胃镜胃镜可在DAPT前评估黏膜的基础病变情况;在术后检测黏膜应激;之后还可在定期随访黏膜损伤情况,或可成为DAPT患者胃肠道病变评价的理想工具。

应对DAPT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021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建议: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的抗血小板治疗,需要从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出血风险两方面考虑;如果药物非必要,如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应予以停药;一般在有效止血3-5天后恢复氯吡格雷,5-7天后恢复阿司匹林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心血管疾病治疗要有整体观,重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有一个56岁的男性患者在过去10年中,做了28次导管,心脏放了67个支架,而且这个病还做过心脏搭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患者才56岁就无穷无尽地放支架?”葛均波院士分享这个案例说,这是因为上游的动脉粥样硬化没有得到阻断,导致了这个情况反复发生。

现在学科的发展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脑中风看神经科,心肌梗死看心脑科,周围血管看血管外科等等,但其实应该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不是分别去治疗,应该在疾病上游阻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才能预防靶器官和靶组织的缺血/坏死。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罹患高血压和/或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以及吸烟等未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爆发式增加。仔细分析原因,上游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线的血管疾病,导致全身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致使不同靶器官缺血和坏死。

因此,2015年我就提出了泛血管医学的概念。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其中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广义的泛血管指小、微血管、静脉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

近些年,国内国际针对上游的危险因素(上游已知的四大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还有其他危险因素包括不运动、饮食不健康等)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越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就越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30~35mg/dL,但目前暂时还不能下定论,需要继续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欧美的高血压心脏重构的诊断标准不适合国人

已经有多个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当前欧美国际指南推荐的高血压左室和左房重构的诊断标准,会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高估、逆转心脏重构的过度治疗。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健康成人的左室和左房的正常值显著小于欧美人群。

不同的测值校正方法对诊断阈值亦有显著的影响,目前国际指南推荐和文献中提出的校正方法均不理想,亟需建立更为完善的左室和左房超声测值的校正方法。

在高血压左室和左房重构的定量诊断中,应采用我国健康人群的正常值上限以及更为完善的测值校正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起搏细胞自身存在独立而完整的谷氨酸递质系统

在针对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研究中,陈义汉院士团队发现起搏细胞类似于大脑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起搏细胞自身存在独立而完整的谷氨酸递质系统,而针对谷氨酸递质系统的干预可以显著性地改变心率。该发现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起搏细胞缺陷带来的心动过缓或者心动过速的防治具有潜在重要意义。

“400年来,心血管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里程碑式的进步,但是21世纪以来,心血管病学领域里还未有过突破性的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对于心脏病学原始创新,我们并不处于顶峰水平,亦不在山腰部位,仍在山脚下的位置。”陈义汉院士在课题总结时说道,重大科学一直被科学研究领域所崇尚,但是科学其实并没有大小之分,重要的是要找到重大科学问题。在医学科学研究上,我们与潮流接轨的同时要独立思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创新模式。在医学研究领域里基础研究是基石,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做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保持心血管大健康,有重点关注因素

心脑血管病死亡是第一位的死因,我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因素包括了高血糖、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高血压,还包括了空气污染等。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中提到,终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是心血管代谢疾病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合理膳食,提倡保持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保持充分的健身活动,减少久坐,合理选择运动类型;戒烟限酒,避免吸入任何形式的烟草,限制酒精摄入量;65岁以上老年人、代谢风险升高人群或慢性病患者,根据自身状况改善饮食、控制体重、选择多样化的身体锻炼活动;个体化风险评估与生活方式管理,促进心血管病早期发现及预防。

责编:刘颖琪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键词: 葛均波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5909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