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佛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主要的共同信仰,谱写了千古传颂的中外友好交流篇章,是增进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和主要纽带。海上丝绸之路遗留的众多佛教古迹和圣地,是凝聚佛教徒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脉络。
值此“一带一路”倡议期间
上海玉佛禅寺特推出
“一带一路与佛教文化”系列推文
本期让我们一同来探寻
丝绸之路上
那些与佛教相关的建筑文化【下篇】
■保国寺
宁波,古称明州,明洪武年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
宁波一直是我国港口和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与建筑技艺一脉相承的造船技艺便率先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为随后的宗教、建筑等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交通工具。当宋元时期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时,宁波地区的宋代佛寺建筑也对日本及韩国的佛教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中的代表,当属宁波保国寺。
保国寺始建于东汉,名叫灵山寺,至唐朝时被毁,后来复建被赐名保国寺。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国寺大殿,穿越千年沧桑,依然巍然屹立。
保国寺的寺院建筑布局,完整地保留了对日本佛教建筑影响深远的“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这一传统格局。保国寺大殿也堪称苏浙地区木构建筑文化影响日韩的实物例证,是11世纪东亚建筑文化交流圈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典范。
■开元寺
©陈英杰 航拍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
在历史的发展中,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都曾传入泉州。多种宗教并存,并且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泉州独特的宗教文化,泉州因此具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不同的宗教在泉州的传播和演变过程中,对泉州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均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使得泉州至今仍然保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泉州也被称为“泉南佛国”,泉州开元寺是其中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弘一法师也曾在开元寺写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楹联。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 (686 年 ),其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历代屡有修缮。在泉州这个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开元寺深受多种建筑风格的影响。
其大雄宝殿后廊明间便有一对雕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的十六角形辉绿岩檐柱。大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部分,有 73 幅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具有浓厚的古希腊、古印度雕刻风格,是明代重修开元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移用至此。而殿中最富特色的是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的木雕斗拱,为二十四尊飞天乐伎,佛教中称“迦陵频伽”,意为妙音鸟。这些飞天乐伎融中国飞天、印度妙音鸟、欧洲小天使造型艺术为一体,为木构建筑所罕见。
■江口码头
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并称为江口码头,始建于12世纪(南宋),是古泉州沿江集群商业码头之一和古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至今已主要成为晋江及中芸洲两岸交通的渡口。
岸边现存宋代宝箧印经塔一座,塔身为花岗岩,现存两段,系分别雕凿后再行衔接。上段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下段四面各阴刻一字,由右至左顺读为“佛”“法”“僧”“宝”。这些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佛经的深厚的信仰。
■六胜塔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 (1111 年 ),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36—1339 年)重建。
六胜塔雕饰图案粗犷古朴,每层各开设四个券形门,设四个方形龛,龛内置佛像,龛外两旁浮雕“金刚”、“力神”等佛教人物,共 40 尊,形态逼真,技法精湛。
塔门刻有“至元丙子”(1336 年),是元代海商凌恢甫修建时的年款,这是他在宋代基础上历时四年独资修建的,充分反映了14世纪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经济实力的雄厚。
■六榕寺
广州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隋唐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六榕寺便是广州市内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
早在南朝宋代,公元420一479年六榕寺已建寺,当时名为“广州宝庄严寺”。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今柬埔寨)请得佛陀舍利回广州,得到梁武帝诏许后,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一带一路”上的佛教文化
参考 | 《千年保国寺:见证建筑文化海丝传播史》《泉州开元寺:千年古城千年的寺》
编辑 | 连山
设计 | 梦轩
图片 | 网络
责编 | 明月
图文皆来源于上海玉佛禅寺,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