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一”黄金周都是一个婚嫁小高峰
对于珙县苗族儿女来说
在婚礼上唱苗族古歌“出嫁歌”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问题来了
苗族古歌到底是怎么样发展与传承的呢
听小编慢慢道来~
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在珙县有传唱者150多人,出版了《四川苗族古歌》歌集,《亚罗卡的罗》《朵荡之哟》等古歌获得国省级比赛最高奖,珙县罗渡苗族乡以苗族古歌、苗族蜡染等为题,两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周永华《苗寨新貌》
珙县苗族古歌的起源
珙县苗族并非当地的原住民族,而是于600年前在元末明初之际陆续迁入,在长期的地方战乱、民族融合过程中,苗族古歌像是一本无字史书,记录下迁徙经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代代的吟诵和传唱中,建立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规范。
在题材上,包括民族创世、迁徙、征战、婚姻、爱情、丧葬、节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苗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天地歌》
苗族部分古歌带有神话元素,且细节丰富,有铸日造月、射日射月、吃日吃月、移月移日、锁月锁日等系列日月古歌,迄今仍在传唱。
政府引导+协会自主 助力非遗传承
以前,古歌传承完全是民间行为,小的喜欢唱,大的愿意教,这就可以了,无需拜师、交学费。用古歌服务同族同胞是件很光荣的事情,也能收到烟酒肉或者象征性的一点酬金,但远不够糊口。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渗入,苗族古歌传唱者一度锐减,到本世纪初,已由二百多人减至二三十人。近几年,古歌等非遗传承被纳入政府工作,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更有利于传承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意义非同一般。
图 | 曹旭峰《欢乐的牛角号》
2018年6月,珙县举行了以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为主的苗族古歌邀请赛,来自四川和云南的150名苗族选手展示了各自的风采。
通过这次邀请赛,充实了苗族古歌资源库,发掘了传承人才,达到了以比赛促研究、促传播、促学习的目的,各地不同的传唱特点也显露无遗。比如,云南威信的苗歌旋律更欢快、更丰富,泸州古蔺、叙永因为接近贵州,其语音也更偏贵州的发音,不过还是听得懂,相比之下,珙县的苗族感情更深沉内敛,娓娓道来的叙述感更强。
芦笙文化节演出
同时,珙县还成立有苗族古歌大合唱队伍、芦笙队等,举办各种山歌节、民歌比赛等活动来提供展演舞台、传播苗族文化,如今古歌传唱人数稳定在150左右。
图 | 杨明生《欢乐的芦笙》
为了解决市场演出和非遗传承“两张皮”、非遗的商业化推广不理想的情况,珙县利用民间演艺协会、广场舞等阵地和组织来加强苗族古歌的传唱。
苗年节
一直以来
苗族古歌都是在生产生活中
传唱自己的历史
同时服务于日常
这是古歌保持活力的“源头活水”
未来也一样
不拘于舞台和形式
哪里有载歌载舞的人群、有热爱生活的表达
哪里就应该有古歌
来 源丨珙县融媒体中心
审 核丨班建
责 编丨张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