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透过《倩女离魂》对《离魂记》的改编,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5 17:04:37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973    评论:0
导读

引言: 郑光祖是元代中后期曲坛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倩女离魂》与《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合称为“四大爱情杂剧”。在“四大爱情杂剧”中,《倩女离魂》是最为奇特的一部,其主体故事由超现实的离魂情节与还魂情节构成。 元杂剧四大

引言

郑光祖是元代中后期曲坛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倩女离魂》与《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合称为“四大爱情杂剧”。在“四大爱情杂剧”中,《倩女离魂》是最为奇特的一部,其主体故事由超现实的离魂情节与还魂情节构成。

元杂剧四大悲剧与四大爱情剧

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曾指出中国古代戏剧“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旧案,蹈袭前人”的特点,《倩女离魂》亦不例外,其爱情婚恋题材与超现实情节都来源于唐传奇《离魂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郑光祖在继承前人故事的同时,还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了改编。于是我们看到,《离魂记》和《倩女离魂》讲述的虽是极为相似的故事,但其情节、人物和内涵却存在较大差异。

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这种差异是因何造成的?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作者不同的创作心理决定的,而作者的创作心理则主要由个人经历、时代文化决定。下文笔者即通过对比《离魂记》和《倩女离魂》,透过《倩女离魂》对《离魂记》的改编,以观唐元两代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倩女离魂》书籍封面

一、《倩女离魂》对《离魂记》情节的改编

鲁迅曾在《唐之传奇文》中这样写道: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离魂记》即是这样一篇“究在文采与意想”的传奇佳作,其主体故事和六朝的庞阿故事一样由超现实的“离魂”情节构成,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远比庞阿故事成熟。《倩女离魂》大体上沿用了《离魂记》的情节结构,但在关键节点处做了明显改动。

1. 《离魂记》所讲述的故事

《离魂记》讲述的是倩娘离魂追随所爱之人王宙的故事。故事中的倩娘为张镒幼女,王宙为张镒外甥,一个“端妍绝伦”,一个“幼聪悟,美容范”。张镒特别器重王宙,并经常开玩笑说将来把倩娘许配给王宙。倩娘和王宙青梅竹马互生情愫,但家里人并不知道。

《离魂记》画本

后来张镒的幕僚中有人向张家求亲,张镒同意了。倩娘“闻而郁抑”,王宙则“深恚恨”,两人都非常难过。王宙托词说要调任,请辞去京城。张家劝止不住,只好厚礼相待送走了王宙。王宙与舅舅告别上了船,心中暗暗悲怆。

当夜,倩娘赤着脚追赶到王宙的床边,王宙“惊喜发狂”,执手相问因何而来。倩娘哭着说道: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之后两人连夜行路,不出数月就到了四川。

五年后,两人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倩娘时常思念父母,并因不能尽孝而感到悲伤。于是,王宙便与倩娘一起回到了衡州。到了舅舅张镒家后,王宙才发现原来倩娘一直抱病在家。原来,追随王宙而去的是倩娘之魂体。最后,家中的倩娘与从外归家的倩娘相遇,两人身型叠合融为一体。

《离魂记》插画

2. 《倩女离魂》的情节改动

《倩女离魂》大体上沿用了《离魂记》的情节结构,讲述的同是王宙(王文举)和倩倩娘(倩女)的爱情故事,其核心情节依然为离魂和还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郑光祖在继承这两大情节的同时,还做出了明显改动。

在《离魂记》中,王宙离开张家的原因为“家人莫知其状……镒许焉”,家人并不知道两人的私情。但在《倩女离魂》中,王文举和倩女已有婚约在先,王文举离开张家是因为老夫人的阻挠。老夫人先是令王文举与倩娘以兄妹相称,之后又这样说道:

孩儿,你也说的是。老身为何以兄妹相呼?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学成满腹文章,未曾进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

王文举与倩女戏曲形象

与之对应的是,《离魂记》中倩娘离魂追随的原因为“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完全是出于爱情。《倩女离魂》中倩娘离魂追随王文举,则多了许多对现实的忧虑,对此将在下一节中展开论述。

在《离魂记》中,倩娘还魂时“镒大惊”,还魂后“其家以事不正,秘之”,但倩娘在还魂的过程中并未受到阻拦。但在《倩女离魂》中,倩女还魂的过程并没有这么顺利。王文举在得知倩女为魂体之后,怒喝道:小鬼头,你是何处妖精?从实说来!若不实说,一剑挥之两段。在倩女的哀求和老夫人的阻拦下,倩女魂体才得以回到本体之中。

二、《倩女离魂》对《离魂记》人物的改动

1. 王宙到王文举的变化

《离魂记》中的王宙在《倩女离魂》中变成了王文举,二者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从王宙到王文举,变化的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名字对应的人物形象。

《离魂记》中的王宙是一个真情随性之人。在张镒将倩娘许配给他人之后,王宙“深恚恨”,随即找借口离开了张家。王宙对倩娘是有真情的,他“阴恨悲恸”但仍“决别上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宙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的离开并非是薄情寡义,而是一种反抗方式。在看到倩娘追随而来后,王宙当即“惊喜发狂”。在听倩娘讲明事由之后,王宙便“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从中不难看出,王宙的真情与随性。

倩娘送王宙

《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则显得略为迂腐、世俗、不讲人情。“春榜动,选场开,小生一者待往长安应举,二者就探望岳母,走一遭去”,王文举与倩女已有婚约在先,对于老夫人的刁难,他并未作出反抗,因为他认为那在情理之中(倩女则不然)。在倩女追随而来后,王文举并不像王宙一样惊喜若狂,而是极为严厉地对倩女进行了说教:

古人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小姐,你快回去罢!

王文举与倩女

而在得知跟随自己的为倩女之魂体后,王文举竟毫不念旧日恩情,拔剑欲砍倩女魂体,此举虽合于理,但却近乎无情。

2. 倩娘到倩女的变化

《离魂记》中的倩娘是个重情亦重孝之人,她先是因情而追随王宙而去,之后又因孝而归家。情与孝在倩娘身上得到了统一,使之成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事实上,《离魂记》中的王宙也是近乎完美的。

《倩女离魂》中的倩女虽也重情,但却显得更为世俗。倩女在见了王文举之后“神魂驰荡”,老夫人却以“三辈儿不招白衣秀才”之由推迟婚期。虽然王文举做出了“小生得了官时,便来成此亲事也”的承诺,但倩女却并不放心。

倩女画像

倩女之所以要追随王文举而去,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还有对现实的忧虑。在面对王文举的说教之时,倩女曾这样问道:

你若是赴御宴琼林罢,媒人每拦住马,高挑起染渲佳人丹青画,卖弄他生长在王侯宰相家。你恋着那奢华,你敢新婚燕尔在他门下?你做了贵门娇客,一样矜夸。那相府荣华,锦绣堆压,你还想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节似鱼跃龙门播海涯,饮御酒,插宫花,那其间占鳌头、占鳌头登上甲。

不难看出,倩女比倩娘更为世俗化,她知道此次分别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倩女的一片真心,她除了担心王文举登第之后会变心,自己也做出了“你若不中呵,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的承诺。

倩女戏剧形象

三、从《倩女离魂》对《离魂记》的改编,看唐元文人的不同文化心理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倩女离魂》在沿用《离魂记》故事题材及情节结构的同时,还在情节和人物进行了改编。离魂和还魂在《离魂记》中是奇异的超现实情节,其对应的是爱情与亲情,但在《倩女离魂》中却多了许多世俗的考量。与之对应的是《离魂记》中的王宙和倩娘近乎完美,而《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和倩女则更为世俗。

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从唐传奇《离魂记》到元杂剧《倩女离魂》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唐元两代文人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从唐到元文人的地位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心态。

1. 唐元不同的社会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不仅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思想领域亦较为开放。因为数代统治者的提倡,佛道思想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撼动。再加之唐朝皇室并非正统汉人,其婚恋风俗中带有不少胡人的习惯,有唐一代公主改嫁者颇多,这无疑会使社会文化对男女恋爱、婚姻持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

唐朝仕女图,亦可看出当时社会较为开放

于是我们看到在《离魂记》中,倩娘追随王宙而去,王宙惊喜若狂。而在发现倩倩娘魂体之时,众人虽感到惊奇,但却也能保持镇定以观其变。倩女之父也并未因王宙倩女私奔,而对他们强加责难。

元朝的社会文化则远不如唐朝开放,一方面宋朝理学所框定的伦理道德已深入文人的骨髓,另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又将理学设定为官学,大力提倡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到了元代中后期,朝廷亦有意识地加强对杂剧创作的控制,使之充满说教气。

于是我们看到在《倩女离魂》中,王文举在看到倩女追随而来后,其并未像王宙一样惊喜若狂,而是严词厉色地对倩女进行了一番说教。在发现倩女之魂体之后,王文举则表现得极为理智,毫不顾忌昔日恩情。此外,倩女已和王文举有婚约在先,其私奔之举亦更容易被接受。

元仕女图

2. 唐元文人的不同社会地位

唐朝物质发达思想开放,同时还有着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度,唐朝文人整体上在社会中拥有比较高的地位。事实上,从传奇这一文体的盛行也能看出唐朝文人的社会地位,传奇创作多以追求奇为宗旨,虽也关注社会现实,但究其本质来说还是属于士大夫阶级的贵族文学。同时,传奇小说中往往也充满一种盛唐气象,即使是在安史之乱后。

《离魂记》中的王宙真情随性,他既能在张镒将倩娘许配给他人之后马上找托词离去,也能毫无芥蒂地接纳追随而来的倩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身上带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倩娘这一人物同样是理想化的,她既能因爱情追随王宙而去,又能因亲情回到父母身边,亲情和爱情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

元朝文人则远没有唐朝文人幸运,一方面元朝科举长期停摆,文人失去了科举入仕的途径;另一方面即使在恢复科举制度之后,汉族文人亦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郑光祖以儒补杭州路吏,但数十年过去了却连依例转迁的机会也没能得到。同时,元朝文人也不再与唐朝文人一样高高在上,而是时常出没于勾栏瓦肆之间,对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对较为了解。

郑光祖画像

于是我们看到,《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只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科举登第之上,即使有婚约在先亦不敢主动争取幸福。在倩女追随而来后,他之所以词严厉色进行说教,其实是有掩饰内心不安的成分在内。而在倩女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之后,他还不忘问一句“倘不中呵,却是怎生”。

结语

《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和倩娘不像《离魂记》中的王宙和倩娘一样完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倩女离魂》在创作上的倒退。《倩女离魂》中世俗化的人物虽然显得不那么美好,但无疑却更为真实,更符合现实中的人物。

参考文献

  •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1版
  • 陈玄祐 《枕中记》(鲁迅编《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版
  • 郑光祖 《倩女离魂》.长春出版社.2013
  • 周贻白 《中国戏曲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离魂记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7749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