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很多去过襄阳的游客都知道,在襄阳有一个很有名的景点就是古隆中,古隆中也是陈寿的《三国志》中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 时的谈话的地方,而 《隆中对》则是选自其中的一部分谈话内容,也就是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决策。
“南阳诸葛庐”,其实就是南阳的卧龙岗,也就是现在南阳卧龙岗景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这一会南阳,一会襄阳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南阳卧龙岗到襄阳的古隆中,驾车距离是140公里,最快也得2个小时,按照古代骑马的速度估计也得整整半天的时间,这两地到底有什么渊源呢?难不成是刘禹锡的地理学错了?把原本应该是“襄阳诸葛庐”写成了“南阳诸葛庐”?
那么我们从行政区划的历史来看看这两地的渊源吧
首先我们看看襄阳襄阳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 、 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 ”之称。
东汉,除舂陵改为章陵、析蔡阳置襄乡县外,基本沿袭西汉。王莽时(8~23年)襄阳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至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襄阳遂成为南郡、南阳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章陵郡等八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今境分属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有邓、章陵、襄乡、蔡阳等县;襄阳郡有襄阳、宜城、中庐、邔、山都、鄀等县;南乡郡有酂、阴、筑阳等县。
三国时,今境属魏,分隶南阳、襄阳、南乡、义阳、新城五郡。襄阳郡、南乡郡领县同东汉。南阳郡领邓、蔡阳二县。义阳郡乃章陵改置,领安昌县(亦为章陵改称)、平林县(为析随县新置)。
接下来我们看看南阳吧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南水北调,源起南阳淅川。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之一。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诸葛亮躬耕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之计。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 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1000多年。当时南阳郡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郡城周长36公里,比1990年市区面积还大。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不仅刘秀的28个开国元勋大多出自南阳,还涌现出张衡、张仲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汉代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阳出土众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部“绣像汉代史”。
三国时期: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在东汉末年,南阳和襄阳一度属于荆州管辖,襄阳也曾是南阳等郡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其实两地在古时候都属于一个地方!
至于“三国”文化中的“三顾茅庐”这一个环节,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阳和襄阳这两地一直都在打造“三顾茅庐”的文化特色!有机会也要去看看这个相隔140公里的两个地方的“三顾”文化的不同!
本文文字为“吾天说事”原创,图片源于网络,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