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将于5月8日举行,香港7间电子传媒在本周六晚(30日)举行「2022行政长官选举答问会」,行政长官候选人李家超应邀出席,将就民生、政治等议题回答传媒及市民提问。
答问会于当日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举行,历时一小时。答问会不设现场观众,但仍有巿民提问环节,由预先录像的巿民提出问题。
7家电子传媒分别是商业电台、香港电台、新城电台、有线电视、Now新闻台、凤凰卫视香港台及无线电视。
各界纷纷向李提政纲建议
李家超日前预告本周公布其参选政纲,多个团体昨日到中环广场向李家超提交政纲建议,包括青年民建联、公民力量、教联会、香港专业人士协会、香港普通话专业协会等,由李家超竞选办主任谭耀宗代表接收。
当中,青年民建联期望,在未来5年管治团队进一步加强政府内部的政策统筹工作,从而更全面并更有效地研究和讨论青年人关注的议题,及能够有更多便利香港青年到大湾区或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的措施,鼓励更多香港青年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庞大机遇。
吁助港青到大湾区升学就业
青民建议,优化及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认为政府可考虑,在做好监察的前提下放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门槛,邀请仅有内地业务的企业加入,及考虑放宽申请资格,让副学士、高级文凭毕业及在读大学生都可申请。除鼓励青年到大湾区求学,更应该鼓励他们到全国各地求学。青民又建议特区政府推动本地银行及内地银行合作,于本地银行申请按揭到大湾区置业,及建议容许港人参军。
青民还提出,应增加资助大学学额、加强香港与内地教育及资历互认、提供不同类型的廉租创业空间、增加单身人士居屋中签比例、改建方舱医院为青年宿舍及青年创业文化产业区、推动「一国两制」教育,及在大学推行必修国民教育科目等。
倡重塑区议会建新社区平台
公民力量则建议,来届特区政府应重塑区议会职能,建立新的社区管治平台,聚焦举办社区活动、进行地区工程、提升居民福利、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监察政府地方计划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新的社区管治平台,应改善现存区议会服务使用率不足,市民较少参与社区活动及服务的问题。
冀加强爱国及创科教育
香港教联会表示,有信心下届政府对教育有适当支援,建议加强爱国教育及创科教育,树立年青人国家观念,提升数码教学应用。
香港专业人士协会建议,将国民教育及国情班充分推广至大专及在职人士,加强中小学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教育;增加各种电子传媒途径推广正面看法,让大众和年青新一代多接触、认识及了解国家,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
香港普通话专业协会建议新一届政府成立普通话事务办公室,审查教师资格,将普通话纳入中学文凭试考核科目等。
香港校董学会提出,长远要增加从内地输入专业人员、容许考生于内地报考中学文凭试、促进香港学生到内地升学,及将普通话定为校长、校董、公务员入职的必考项目等。
【八面来风】
期待新一届政府
拥抱新定位融入「双循环」
新一届行政长官选举投票即将进行,香港前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取得786张提名票,以过半数选委提名的高支持度参选。香港社会各界热切期待新一届政府能解决港人「安居乐业」的问题,认清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新角色和新定位,发挥香港所长为国家「双循环」贡献所需。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人口超过8600万,地区生产总值达17000亿美元,潜力庞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标是通过深化粤港澳合作,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战略,也是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去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为香港的发展定位提供清晰的方向。随后,由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组成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专门南下香港,向特区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工商界人士和青年代表等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足见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关爱。
「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四个传统中心和四个新兴中心。四个传统中心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和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四个新兴中心包括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八大范畴涵盖多个产业,肯定会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
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传统的强项,特区政府应该巩固和发展金融优势,助力国家拓展人民币国际化,为内地企业在国际融资,成为其离岸总部和金融枢纽,为内地居民提供境外资产和财务管理服务等等。
除了金融之外,中央还十分重视香港在国际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明确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港科技政策,促进两地创科资源要素的跨境流通。对此,李家超支持延续现届政府提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推动创新科技产业成为香港第二个经济发展引擎,又会将落马洲河套地区和新田地区进一步整合成新田科技城。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国家「十四五」规划,让香港市场从750万人口的城市,扩展至8600万人口的大湾区,让特区百业兴旺,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而其中的关键,则在于特区政府能否打通关节,扫清制度和政策性的障碍。
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李家超去年9月在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十四五」规划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令大湾区多元共生,蕴含无限发展机遇,必须要以认真积极的态度,推进制度改革与融合创新,不断提升香港竞争力。李家超又尤其重视青年的发展,认为无论是从大湾区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还是前海方案,均重视如何帮助青年取得成功,期望香港未来的青年能够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推动大湾区发展。
李家超的这些认知都与国家对香港的规划协调统一。在执行上,李家超认为特区官员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解放思维,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在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提升香港竞争力,他提出要求每个政策局都会根据「十四五」规划列出工作清单,按实际情况发展,不断调整和落实政策,争取达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一届特区政府施政的重点,是继续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善用香港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优势,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以上这些过往的言行来看,李家超对此有着正确和深刻的认识,重视与内地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相向而行,重视特区政府内部统一认识和强化执行,这些因素均有利于香港进一步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功能,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最佳切入点,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意桥)
记者 冯炜强
摄影 蔡启文
实习编辑 怡婷
审读 姚卓玲
审核 雨杉 Ori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