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货期管理是指采购人员在发出采购订单或签订采购合同后,对于如何确保所购物资在交你期限内交付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通常情况下,进行交货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正常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合理确定交货期限
①规划合理进货时间。采购人员在同供应商进行洽谈时,应事先估算提出合理的供应商准岛、运输、检验等各项作业所需的时间。②明确交期违约责任。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洽谈时,在明确交货期限的基础上,还应同供应商达成对交期违约责任的共识,并形成合同条款在采险合同中予以明确说明。
(2)及时掌握备货进度
采购人员要对供应商的物资准备、工艺准备的时间、物资生产的时间及物资的运输时间等货时间进行及时了解。0掌握备货进度。在同供应商确定交货期限后,作为采购人员要及时同供应商进行沟通,了解其备货的具体进展,分析判断是否会出现交期延后或提前交货的情况②及时消除进度滞后。如果企业采购人员发现供应商进货进度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交货期限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具体包括同供应商联系,确定准确的交货时间;需求供应商提供全面、精确的进度数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改变生产计划;同生产部门联系,了解可否选择其他物资进行曹换。
二、交货期延误的原因有哪些
供应商交货期限延误的原因很多,有供应商、采购方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为防止交货延误或发生交货延误时能够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有必要对交货期延误进行原因分析,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2)供应商的原因
供应商延误交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单量超过供应商的产能。供应商为获得更多订单,不顾自身的产能或供货周期,盲目给客户承诺,发生延误时,拆东墙补西墙,使采购方面面临缺货的风险或导致缺货
②供应商技术、工艺能力不足。由于供应商不具备符合客户需要的生产技术和供应水平,供货后因质量、工艺等问题,导致采购方无法让采购物资正常投入生产,导致缺货。
3供应商对时间估计错误。因生产计划变化或生产进度管理不良,事先未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导致供货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