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中东战争让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损失更为惨重。一心想收复失地的埃及,不断对运河东岸的以军开炮,而以军也不时派出突击队偷袭埃及,双方展开了一场长时期的消耗战。
通过两年的消耗,埃及深感自己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队的力量也需得到加强,于是从苏联购买大量武器。
以色列在前三次战争中得到大片领土,战略思想转为防御,他们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兴建起一条100多公里、以当时的以军总参谋长巴列夫命名的防线。该防线不仅密布铁丝网和地雷,还设置有通向运河的凝固汽油管,点燃后可在运河上形成一道火网。
巴列夫防线
1973年10月6日下午,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防御工事的沙垒中,突然发生两声巨响,这是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间埋入水下的两个炸药包爆炸了,此事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紧接着,埃及、叙利亚两国的军队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起了突然袭击。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在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是不吃饭的,而且会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赎罪日对于犹太人来说,也是一个绝对的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以色列人做梦也没想到。这些不吃饭的阿拉伯人,竟然会在下午发动战争。
战争再起
以军在仓促之时应战,连连后撤。不久埃军在西奈半岛取得全面胜利,开始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这给了以军以喘息之机,迅速集结兵力向叙军反击。埃及军队赶忙出兵增援,但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让埃军损失了200辆坦克,被迫退回。
这次胜利让以军非常满意,开始向西线埃军发动进攻,北线则继续与叙利亚对峙。10月22日,联合国再次呼吁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但以军的进攻却没有停止,他们继续向北推进,企图占领伊斯梅利亚(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位于埃及东北部),包围埃及的第二军团,但未能成功。
埃及与以色列的较量
沙龙见状,依靠夜间偷运过河的人员和补给,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占领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完成了对埃军第三军团大部分部队的包围后,才宣布停火。叙利亚军队的情况也不乐观,虽然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见以军对埃及停火了,也只能放下了武器。
经过这场斋月战争,埃军收复了运河东岸的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但以色列新占了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可以说不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