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找好货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活动策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7 15:36:21    作者:life    浏览次数:2192    评论:0
导读

苗族古歌 简介: 苗族古歌是贵州黔东南苗族聚居区对苗族神话与迁徙史诗歌连唱形式的通称,以五言轮回问答体的叙事诗形式出现。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

苗族古歌

简介:

苗族古歌是贵州黔东南苗族聚居区对苗族神话与迁徙史诗歌连唱形式的通称,以五言轮回问答体的叙事诗形式出现。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内容与特色:

古歌主要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整部史诗以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全诗属五言体结构,押苗韵,长达一万五千余行,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生动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人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

历史发展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

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版了古歌的苗文文本。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表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

苗族古歌演唱场景(祭祀)


《苗族古歌》巨幅绣布

《苗族古歌》书籍目录

主要乐器

1、萧筒

一种吹奏乐器。用小竹制成,全长30~40厘米,竹管上开有5到7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

2、芒筒

亦称"芦笙筒"。也有写作"莽筒"的。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3、板凳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20厘米左右,宽约15厘米。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传承意义

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今天,这些古歌古词神话还在民间流传唱诵。但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

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在全县13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无几,目前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古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抢救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

传承保护

台江县为了将"苗族古歌及古歌文化"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2001年成立了"台江县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申报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几年的努力,台江县已收集到的苗族古歌有5大组、近6万行、近30万字,编写、出版了以苗族古歌为主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一书。

作者:文创君

 
关键词: 苗族古歌
(文/life)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life原创作品,作者: life。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114618.com/news/9397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