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首次授衔仪式。这是一场历史的盛会,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谈资。
十大元帅画像
例如:为什么十大元帅最终只有7人到场,大将也只到场9人;原定的22位或15位大将,最终只评了10人;多少人为此做出了牺牲;个人的资历、威望、战功、素质和所授予的军衔有何关系;如何评出公平、评出团结;又有哪些特例等等。
对于戎马一生的各位将军来说,有的人对评衔很看重,有的人对评衔很淡然。但毫无疑问,评衔都是对他们革命功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很多人可能不太看重官职,但肯定重视荣誉,高了受之有愧,低了心有不甘,也属于人之常情。
为此,在评衔展开前,我们就定了下:既不能简单的“论资排辈”,也不能简单的“论功行赏”的原则。必须着眼个人的功绩,各方面的态度以及个人所处的位置和前途等等因素,来综合考量。
新中国成立时,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将领们,可以说是多如繁星,但军衔的总数却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首先就要有人顾全大局、做出牺牲。
荣誉面前,不争不抢的豁达很多人都知道,当时组织评衔时,大家一致推选毛主席为“大元帅”,衣服都赶制好了,可谓是众望所归的。但是,当彭德怀向毛主席汇报此事时,毛主席却一口回绝了,他以自己的姿态,为评衔定了一个“调”。
大元帅礼服
毛主席说: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到人群中讲话、去开展工作不方便啊!这是拉开与群众的距离。
随即,毛主席提出意见:已经离开军队,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都不建议参与评衔。
他笑着对刘少奇说:你是部队出身,你也应该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
看着毛主席自已都不参评了,刘少奇马上拒绝了毛主席的建议,声称自已不参与评衔。随后,周恩来、邓小平也连忙笑着拒绝。
当时,邓小平虽然是中央秘书长,但同时也在中央军委任职,他的资历和战功是毫无争议的。按照原则,他是可以参评的,但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纷纷都表态了,他自己认为还是不参评的好。他曾笑着说:当什么元帅哟,早不带兵了。
邓小平与刘伯承
可以说,伟人们在评衔工作中,首先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这也为评衔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很多军队的高级干部都表现出了高风格、高姿态。主持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在得知提名元帅时,第一时间就向毛主席写信,声称自已参加革命较晚,恳请降低军衔。
徐向前,多次跟同志们提到:我们是革命的胜利者,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如果他们不牺牲,元帅、将军应该是他们的。叶剑英,在外地得到消息时,诚恳的请求,最多把自已摆在大将的军衔上,并称“这是历史的定评”。
图片源于网络
拟授予大将军衔的许光达,更是直接提交了一份“降衔申请书”。毛主席看到后,称赞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
时任第一兵团政委的徐立清,按照职务应该授予上将军衔,但他主动降为了中将。徐立清的理由是:①自己不评上将,可以降低兵团的上将名额;②自己不能居功自傲;③自已主持评衔工作,主动降衔后,工作也好开展,也有说服力。
徐立清
得到消息的周恩来,亲自找徐立清做工作。徐立清跟周恩来总理详细谈了自己的原因,也谈及了评衔工作的难处。2个多小时后,本想说服徐立清的周总理,最终却反而被徐立清说服了。
各层级的领导,纷纷在评衔工作上,率先亮出风格、亮出态度,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评衔工作的顺利进行,化解了矛盾。可以说,让出来的是荣誉,得到的却是尊重、认可和豁达。
战功赫赫的“十大元帅”在评衔工作中,少将以上军衔的评定,是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由总干部部提出意见。其中,元帅和大将,则是由中央书记处提名,政治局讨论决定。
从条件来看,必须是“对创建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另一方面,大家觉得必须是现任的中央军委委员。
在此情况下,元帅的人数被限定在了11人里面。这里面,除了当选的10人,另一位就是邓小平。但邓小平已经主动退出了元帅的评选。
陈毅与周恩来
而还有1人则是陈毅,当时他的工作重心也已经不在军队了。如果他也不参评,那么最好的接替人选,就是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同志。
但是,周恩来总理考虑到陈毅的突出功绩,再加上粟裕同志主动让衔,最终陈毅同志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十大元帅”最终的名单敲定:
①被尊称为“红军之父”的朱德元帅。位居十大元帅之首。毛主席曾赞誉到: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刚。
毛主席给朱德授衔
②号称“红军猛狮”的彭德怀元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新中国打出了几十年和平。“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主席给彭德怀授衔
③号称“红军灵鹰”的林彪元帅。时年48岁,是最年轻的元帅。毛主席曾说:“这个娃娃堪当大任”。可惜,可叹也!
④号称“军神”的刘伯承元帅。我军的众多经典战术、战法、战役均是“院长”的杰作。
刘伯承元帅
⑤“红二方面军的旗帜”贺龙元帅。他“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故事,常常被毛主席引用称赞。
贺龙元帅
⑥继叶挺将军后,领导“新四军”的陈毅元帅。毛主席多次评价到:“陈毅是个好同志”。
陈毅元帅
⑦与毛主席“一生共事”的罗荣桓元帅。毛主席曾在他逝世时,惋惜到: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元帅
⑧号称“北方帅星”的徐向前元帅。他是华北抗日的“主心骨”。
⑨号称“儒帅”的聂荣臻元帅。他率部击毙了“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为新中国科技工作居功至伟。毛主席曾盛赞: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
⑩号称“叶参座”的叶剑英元帅。他每每在危亡时刻挺身而出。毛主席多次讲到“吕端不糊涂”,更是称赞他:救了党,救了红军。
叶剑英元帅
“十大元帅”中: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聂荣臻、陈毅都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或参与者,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叶剑英、徐向前领导和参与了广州起义,罗荣桓参与了秋收起义。另外,朱德、彭德怀、林彪都是军委副主席级别,其余7位都是大区司令员、政委级别。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图片源于网络
1955年,毛主席亲自为“十大元帅”授衔,但也有三人缺席。其中:林彪因屡屡受伤,正在青岛疗养。刘伯承除身体不适外,还要处理军事学院的事情,也没能到场。叶剑英则是正在筹备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大一场军事演习。
“十位大将”的评定,几经修改一开始,对大将的评价,也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职务、品行、能力、资历和功绩等方面。
当时的方案总共有三个,一个是22人的名单,一个是15人的名单,一个这是10人的名单。其中,除了评定的“十位大将”,其实还有12人也在选择之列: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而在15人名单中,则保留了:宋任穷、肖克、张宗逊、王震、周纯全5人。
在这三份名单中,最终毛主席亲自敲定了最终的“十位大将”。他们是:“最会打仗”的粟裕大将,“中国的夏伯阳”徐海东大将,“全政全能”的黄克诚大将,“黄埔三杰”的陈赓大将,“一生坦荡”的谭政大将,“海军司令”肖劲光大将,“红七军创始人”张云逸大将,“公安部长”罗瑞卿大将,“总军械部长”王树声大将,“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大将。
十位大将
细细分析来看,许光达大将虽然从资历上看,较萧克、许世友等较浅,但作为装甲兵司令,授予大将军衔是匹配的。而徐海东大将,虽然因为身体原因,长期处于修养,且没有担任具体职务,但毛主席曾评价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而很多候选人,最终没能评上大将军衔,也是综合考虑了现任职务、革命历程、历史功绩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例如,对革命始终如一的坚守,例如各方面军的比例问题,例如所处领域的评定现实等等。
虽然,很多军事迷对每位将军都有自己的评论,但毫无疑问,无论是入选者,还是候选者,都是战功赫赫的将帅,都为革命做出了突出功绩。
最终,在艰难而慎重的评定中,新中国共计授予了十大元帅,十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多名少将。
将星璀璨,他们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荣誉加身,是对他们一生戎马的最高褒奖。但还有很有优秀的将领,叶挺、许继慎、段德昌、曾中生、刘志丹、彭雪峰、左权、方志敏、杨靖宇、黄公略、董振堂、赵尚志…他们为革命而牺牲,精神却照亮了胜利的前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1955年授衔##共和国大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