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儿”是一种北京特有的小吃。郭德纲的相声里有个段子,‘上去一脚把人踹躺下,咚咚咚灌一碗豆汁,站起来就骂街的,外地人。咚咚咚罐一碗豆汁儿,站起来说再来一碗,有焦圈吗?不用问,北京人’。没喝过豆汁的就不能算是北京人,喝不惯豆汁儿的,就不能算是老北京人。这好象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这在北京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是豆汁儿,不是豆汁
豆汁儿和豆浆可以说是有渊源,又根本不是一码子事儿。豆汁是粉坊的附属产品,豆浆则是豆腐坊的专项产品,风马牛而不相及。
过去的粉坊,主要是生产粉丝、粉条。生产这些的主要原料就是淀粉。其中生产粉丝需要的是绿豆淀粉。首先把绿豆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石磨加水磨成极稀的豆浆,这些工序倒是与做豆腐的过程相仿佛。可是做豆腐需要马上加温煮沸,然后加工成品。而生产淀粉却是过滤和沉淀。在生产绿豆淀粉的同时,也就有了两样衍生物,一个是除了淀粉以外的绿豆渣滓,是过滤时的产物,就是现在的另一种小吃麻豆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后,下面的沉淀物就是绿豆淀粉,而上面的没有沉淀的水合物,就是豆汁儿。
别看豆汁儿之味馊,但馊得有理,馊得出彩。豆汁儿出身于豆腐房,可以说是绝对的市井之物。据说是因为一位豆腐房的掌柜,无意中将隔夜的豆泔水加热饮用,而得到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后来,北京百姓也完全接受了豆汁儿的益处,明白了这豆汁儿虽然馊腐,却可以养胃、去火、暖身子。
豆汁儿的正确打开方式
梁实秋先生曾在他的《雅舍谈吃》中提到过豆汁儿,他说“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喝豆汁儿必配水疙瘩丝,这水疙瘩丝仿佛在豆汁儿一出世时便成为了豆汁儿的挚友。与豆汁儿为伍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焦圈。焦圈之名,在于这个“焦”字,最好的焦圈很是酥脆,据说牛街有位回民老师傅炸的焦圈最为出色,那刚出锅的焦圈若是失手掉在地上,立马儿变得粉碎。
豆汁儿里的老北京情结
北京百姓爱喝豆汁儿。在过去,经常会在早市或者胡同中听到蹬着三轮的大爷吆喝:“豆汁儿,麻豆腐!”这卖豆汁儿者出现在百姓身边的时候也带来了那散发着酸香的味道。端着小锅,买上一舀子豆汁儿,孩子在炉子旁看着火上的豆汁儿冒着热气,喝上一口热腾腾,吃上一筷子辣咝咝的咸菜,晒着冬日里暖洋洋太阳,这是多少老北京人品味无穷的回忆。有人形容,就象美国人衷爱可口可乐一样,豆汁儿这种饮品也是老北京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今豆汁儿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也鲜少有年轻人喜欢这个味道。它已经渐渐成为一种为怀旧的人寻找回忆的道具,成为了站脚京城的外来人的一种便捷的赚钱工具。总有一天它可能会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但那份浓浓的情怀和回忆,却永远都会留在这个古都每个人的心里。
微信公众号搜索chumobeijing,关注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