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肥虾
记得以前看过梁宏达评价杜月笙,有几个片段,很有意思。杜月笙刚到上海滩混生活的时候,在黄金荣的黄公馆当个打杂的小伙计。时间一长,他发现黄公馆里,真正说了算的是黄金荣的夫人,叫林桂生。林桂生有经济头脑,掌握着黄金荣的财政大权,于是杜月笙就特别上心,伺候林桂生,遇到头疼脑热,买个药跑个腿伺候着,什么事情都干。
有一次林桂生带着杜月笙去赌场,手气好,赢了两千块大洋,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林桂生说,这些大洋都是给你的。杜月笙说,无功不受禄。结果林桂生硬是塞给了他。
林桂生好奇说,这穷小子原来没钱,突然间两千块大洋发了一笔横财,会用这些钱干嘛?于是让随从去跟踪杜月笙。
假如杜月笙拿着钱,花天酒地,吃喝嫖赌,这不过是个烂人,没啥出息;假如拿着钱存起来了,留着娶媳妇,想过安稳日子,这也没啥出息,小富即安。结果,杜月笙拿2000块大洋,顺着黄浦江跨江来到浦东,找到当初从老家来的一帮兄弟,刚来上海滩的时候,欠了这些兄弟一点钱,用这些钱还债,还完了之后,把剩下的钱分给这些受苦的兄弟,又在一块喝顿酒,每个人又分了若干大洋。
随从把这个场景回来报告给林桂生和黄金荣,黄金荣拍案叫绝:这小子了不得,这个状态,这个身份得了两千块钱,这可是一笔横财,居然仗义疏财能散出去,这人心就是他的,此后天下也就是他的了!
老上海人都知道杜月笙爱吃的菜是草头圈子。“迭个好吃,吾伲老头子最欢喜吃这口!”从青帮“小瘪三”到上海滩的“上海王”,依然改不了吃这道并不高雅的菜的习惯。
何为草头圈子?草头并不名贵,江南的田地里随处可见,它的学名是“苜蓿”,上海人叫“草头”,扬中人叫“秧草”,扬中著名的一道菜便是“秧草烧河豚”。其实草头最初是喂猪的饲料,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也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
圈子再熟悉不过。中国人吃的口味繁杂,各种动物的部位也照样来者不拒。比如很多人就爱吃大肠,红烧大肠、油焖肥肠、卤大肠,皆是听起来就要流口水的食物。小时候在家里写作业,时常能闻到厨房飘来的一股子骚臭味,父亲先用盐和面粉不断搓洗,母亲拿来卤制。现在在餐桌上见着了大肠,也忍不住要夹两块,饕餮一番。
确切地说,圈子不是大肠,而是直肠。说起直肠,恐怕看官以后见了草头圈子更难以入口下咽,因为直肠是靠近肛门的那一段,恶心之至,可想而知。草头圈子最初由清朝末年的上海老正兴菜馆所创,最初叫“炒直肠”,后来因为名字听起来实在不雅,遂改名为“炒圈子”,后来又改名“红烧圈子”。草头和圈子的搭配,妙不可言,二者都不是什么高雅的原料,没有草头,圈子的油腻显得太过于单调;少了圈子,草头又不抵豆苗芽菜之物,吃起来津津有味。草头和圈子放在一起,贫民的菜品得到了升华,既有草头的清香,又有圈子的油腻,咬上一口,再喝一口小酒,味美滋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