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近距离感受老北京生活,我曾经在磁器口,勇敢的喝了一口豆汁儿,并且果断的弃疗了,最后只能在旁边无数个大爷不屑的目光中悻悻离开。出门走在胡同里的时候,闻见路旁下水道的味道,那味道上惊人的雷同,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而老公却持相反看法,因为老公的爷爷是老北京,老人家自己特爱喝豆汁儿,所以经常带着我老公去喝,一开始老公也是排斥的,那时候的他不明白为何自己年纪轻轻就要遭这个罪,但是久而久之,就这么一点一点被影响,到了如今已经发展到不喝上一口就甚是想念的地步了。豆汁儿对于他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道饮品了,倒像是一种乡愁。
所以从客观角度来讲,我都觉得“豆汁难喝”是个伪命题。这个题目本来就不成立。豆汁之所以有名从来也不是以其美味而著名的,是因为是老北京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著名的。代表的是北京饮食文化,和当地人心目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哪里的豆汁好喝这个问题的前提只能发生在两个喜欢豆汁儿的人的对话里。只有喜欢了,才有好与更好的比较。饮食是种文化,仅仅用舌间的快感来评价,那也仅能算作普通食客的自白了。
对于无法接受的外地人来说,豆汁儿堪比生化武器,但是对于北京人来说,那就是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稀世珍宝啊,因为出了北京就喝不到这股熟悉的味道了!而豆汁儿粉丝的鼻祖,非慈禧莫属了,当年进宫之后因为馋豆汁儿馋的夜不能眠,还特意叫宫里的师傅做给她喝,可是豆汁儿这东西,越是精致就越脱离生活,豆汁儿本就出生于市井之间,喝的就是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的!
豆汁儿其实就是绿豆发酵后的产物,不过过程要比我这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要复杂得多。先是浸泡、再是去皮、然后加水研磨、再过滤,然后加入引子发酵,发酵后的豆汁儿出现三层,第一层是浆水,第二层是豆汁儿,第三层是淀粉,只取中间这层豆汁儿,然后在进行二次发酵、二次提炼,最后留下的豆汁儿用文火慢慢熬煮,熬煮的工具一定不能是金属器皿,以瓷器为最佳,熬豆汁儿的时候要掌握火候,火候大了豆汁儿就泄了,火候小了豆汁儿的特性又发挥不出来。所以,你看似不起眼的一碗豆汁儿,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离不开功夫和耐心,它要比我们想象中讲究的多!
豆汁儿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而且因富含乳酸菌,所以也常常被北京人用来助消化,这也是北京人有事没事就给孩子来口豆汁儿的原因,豆汁儿下肚,啥积食的毛病都治好了。打开豆汁儿的方式有多钟,但是最常见的还是与焦圈、辣咸菜丝儿一起出现,煮到略微烫嘴的豆汁儿搭配着油脂丰富、口感焦酥的焦圈,酸腐味道瞬间被中和了不少,而略微烫嘴的温度,搭配口感微辣的咸菜丝儿,能让人口里又辣又烫,全身血液加速流动,几分钟之后汗珠就开始渗出额头,喝完之后感觉从头到脚都通透了!这就是豆汁儿的魅力所在!
所以说,觉得豆汁儿不好喝,真心不是豆汁儿的错,谁让你不是和豆汁儿一起长大的亲密战友呢,如果它从你的童年时代就开始陪伴着你,我保证,你现在肯定觉得它比雪花啤酒、可乐雪碧,以及所有网红奶茶都好喝、都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