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次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外贸商品结构升级优化,改善中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遏制某些西方厂商向中国转移污染。从新发布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来看,这项新政策具有四项主要目标:,履行动植物物种保护的责任,阻断偷猎者和盗伐者出售的门路;第二,防止低价竞销和中国特有资源外流、利益流失,提高中国外贸效益;第三,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比如禁止出口红木;第四,抑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加工制造业及其出口发展,保护环境,比如禁止出口有色金属。其中,第二项主要目标尤为值得关注。
特有资源低价外流,是祸不是福。比如,青蒿、稀土等,这些是中国特有的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很高,是疟疾的药,稀土还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本来可以借助自己对这些资源的控制而获得足够的回报,但是,在出口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低价竞销是近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痼疾,导致我们过多地低价出口原料,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不足,原料不足,浪费了宝贵的资源,甚至可能存在战略隐患,还招来了许多反倾销诉讼。
是从青蒿植物中提取的抗疟疾药,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定我国自行开发并已出口多年的复方成药是目前有效的抗疟疾药,向全世界推广使用。自2004年始,复方从原料到成品药均出现严重供货短缺,国际市场上青蒿原料价格从240美元/吨上涨到700美元/吨。我国是的原产地,也是大生产国,但在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中仍然没有摆脱被动,利益的大头仍然控制在跨国医药巨头手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原料供应商。由于不熟悉联合国采购的规则,中国供应商很少能够跻身其供应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采购网,大幅度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让全世界的患者和我国农民、厂商得到实惠;另一方面,我们要控制原料,不能继续为人作嫁衣。由于海外买方是垄断格局,我们的青蒿出口商面对他们谈判时地位很虚弱,很不公平。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矫正这种不对称的状态,避免用我们的资源去扶持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稀土方面,情况也类似。中国是稀土的故乡,资源储量、产量、销售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产量占当今世界95%。然而,由于缺乏国际市场定价权,这种中国占有得天独厚优势的战略资源却是中国经济界心头的痛楚,其价格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幅度下跌。2004年我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1990年的9倍,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6.2%!
鸿运只是张店物流经济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该区围绕打造鲁中物流集散中心这一目标,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在更广的区域和空间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该区规划建设的淄博商贸物流园区,目前已有4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园区,过亿元项目近20个。其中投资6500万元的鸿运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并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20个物流中心之一。
该区立足地处淄博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每年确定扶持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三产大项目,形成了小商品、陶瓷、装饰材料、五金机电、工业品、汽车、家具、果品、蔬菜等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商品集散功能的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培育出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物流集散新品牌。其中总投资10亿元的淄博义乌小商品城已成为鲁中地区大的小商品批发基地;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陶瓷科技城,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出口基地”,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陶瓷采购基地”、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营销总地基地”。据统计,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2处,其中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达到27家,过10亿元的市场10家。